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奧秘海洋》126期〈海洋的不老與傳說〉



      












館長的話



來自海洋的不老與傳說


文-126期《奧秘海洋》編輯小組    

圖-天晴文化事業、WIKIMEDIA COMMONS

奔跑吧,生命!一場沒有終點的生存競賽

生機蓬勃的海洋生態系(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臺)

文、圖-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林梅芳

「活化石」還是一個嚴謹的科學概念嗎?

鸚鵡螺的殼體內部結構展示了其獨特的浮力調節機制,這種構造自古生代以來幾乎未曾改變
(圖片來源:Chris 73 /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3.0)

文-海生館展示組 李世緯

從遠古的海底忍者到消失中的川字紋:鱟的演化史與在臺灣的保育

圖1:潮間帶上的稚鱟與海星


文、圖-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鱟專家群成員、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 楊明哲

傾聽海洋微體化石的時空寄語


文、圖-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李孟陽

海洋中的盾甲龍

格里尼棘蝦蛄將尾部擋在洞口擬態海膽的樣子

文、圖-海生館展示組 林嘉瑋

鹽分奇蹟:揭開嗜鹽微生物的神秘面紗

圖2:鹽田,攝於臺南井仔腳(邱子恩攝)

文-海生館數位資訊中心主任 郭傑民

冰與火的愛戀:用冷凍技術拯救珊瑚的未來

側扁軟柳珊瑚 (gorgonian)


文-海生館企研組主任 林家興      

圖-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臺

「行動海洋圖書館——閱讀海洋,與海童行」

活動開幕儀式(賴芃儒攝)

文、圖-海生館科教組 吳曜如

從海洋出發,讓保育理念隨身而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限定紀念商品登場!

海洋生物多樣性——毛巾

文-海生館創藝中心主任 李幸慧       

圖-海生館創藝中心 張家豪

暑期「教師與海」營隊——拉近我們與海的距離

專業解說師資帶領學員進行標本室導覽

文、圖-海生館科教組 羅昀暄

水族館展示更新的挑戰(一):數位展示科技運用

建構沉浸式的展示環境,讓人有身歷其境的體驗


文、圖-海生館科教組 陳勇輝

在夢中與你邂「鱟」

拿起畫筆,刻劃海洋的不老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