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海生館企研組 鄭金娥
▎前言
今年的3、4月,臺灣東部和墾丁外海接連出現的大翅鯨的蹤影,再度掀起賞鯨熱潮。臺灣四面環海,海域環境多樣,使得臺灣外海具有豐富的漁場,因此吸引了不少種類的鯨豚在此定居,一些大型鯨豚也會隨著季節變化洄游經過臺灣。根據海保署的紀錄臺灣目前約有30種的鯨豚被記錄到。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根據海保署-國內鯨豚、海龜擱淺事件統計(圖1、圖2 ),臺灣每年皆有上百起鯨豚擱淺事件發生,引起關注。造成鯨豚擱淺的原因一直是受到重視的研究議題,除了聲納干擾、氣候變遷、漁業衝突等可能原因外,科學家也從鯨豚體內發現一項隱形的警訊,那就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圖1:1994~2024年臺灣鯨豚擱淺通報次數統計圖。資料來源:1994年至2018年來自林務局鯨豚擱淺資料庫,2019年之後來自海保署-國內鯨豚、海龜擱淺事件統計
▎什麼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OPs 是一類難以分解、容易累積於生物體內,且具毒性的有機化學物質。在鯨豚體內常見的 POPs 主要為: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CBs):主要為工業用途,常見於熱傳導系統、變壓器和電容器,具有內分泌干擾和神經毒性,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所歸類為「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臺灣在1979發生的「米糠油事件」即是由它導致。
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s)與其代謝物(DDD、DDE):早期使用於農業殺蟲劑,最被知道的是用於瘧疾的防護,已被禁用,但一些開發中國家仍在使用。和多氯聯苯相同也是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神經毒性、致癌性等等。
由於這些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和親脂性,容易累積在鯨豚的脂肪組織中,最終造成其生理損害。
▎擱淺鯨豚能提供什麼科學資訊?
大多數擱淺的鯨豚雖然已死亡,但透過組織樣本分析(圖3),能揭露牠們在生前所暴露的環境風險。
其中較常被採集的組織包括:
■ 鯨脂
最常被使用的組織,可以反映長期累積的脂溶性污染物,如DDTs、PCBs。
■ 肝臟與腎臟
這兩種組織與解毒和排除有關,可觀察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代謝與暴露程度。
■ 肌肉與腸道
可被用於評估鯨豚短期攝食相關的污染物的情況。
■ 皮膚
可作為測量活體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累積程度,是非侵入性監測方法的替代樣本。
▎臺灣本土案例研究:擱淺鯨豚體內POPs累積狀況
海生館是臺灣目前唯一執行擱淺鯨豚體內持久性有機汙染累積的研究單位,我們有3篇碩士論文和2篇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論文,共9種鯨豚體內POPs累積程度研究,這9種鯨豚分別為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柏氏中喙鯨(Mesoplodon densirostris)、小抹香鯨(Kogia breviceos)、侏儒抹香鯨(Kogia sima)、小虎鯨(Feresa attenuate)、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糙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熱帶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e)、江豚(Neophocaena sp.)。
分析的組織除了鯨脂外,還有肌肉和肝臟組織。目前海生館也從臺大獸醫系楊瑋誠教授實驗室接收了2011年至2018,以及2020至2023年擱淺的鯨豚組織樣品。
在我們之前鯨豚體內持久性有機汙染累積程度的研究中,有幾個重要發現:
❶成熟的雄性鯨豚 POPs 濃度普遍高於雌性。
❷體長與年齡愈高者,POPs 濃度也愈高。
❸不同物種之間,因棲地、食性、營養階級的不同,體內汙染物的種類與濃度也存在差異。
▎污染物對鯨豚與人類的影響
對鯨豚而言,POPs的長期累積可能損害免疫系統、干擾內分泌、甚至導致繁殖能力下降與幼獸的存活率,是影響族群穩定的潛在原因之一。
對人類而言,鯨豚雖非人類常見食物來源,但
POPs 會在海洋食物鏈中生物放大,累積在我們食用的魚類與海鮮中,間接影響我們的健康,包括肝毒性、生殖異常、甲狀腺功能失調與發育遲緩等健康風險。
▎我們能做什麼?
❶支持國際公約: 斯德哥爾摩公約已針對 POPs進行了管制,臺灣雖非締約國,但相關政策也朝此方向靠攏。
❷提升監測與研究:
臺灣已有鯨豚擱淺通報與取樣機制,我們應持續進行POPs的研究以累積長期資料。
❸減少污染來源: 控制垃圾焚燒、電子廢棄物處理、農藥使用,從源頭降低POPs釋放。
❹推廣海洋教育與環境意識:
讓更多人了解海洋污染與鯨豚健康之間的關係,是守護海洋的起點。
最後,鯨豚擱淺不只是數字,而是揭示海洋生態風險的「生物監測者」。透過科學研究與社會參與,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海洋污染的真相,進而採取行動。唯有如此,才能為鯨豚保留更多健康的海洋棲地,也為人類自身守護一片清澈的藍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