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潮湧時光・激浪共築未來》——海生館25年的初心、榮耀與再啟航

 

7月19日的25周年慶祝活動,各方來賓一同來祝海生館生日快樂


文-海生館科教組主任 楊貴蘭
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落山風自山口奔騰,黑潮支流自巴士海峽北上,掠過恆春海岬,帶來澄澈與溫穩;此地亦受內潮(內波)驅動的冷水湧升影響,與季風交織,塑成由礁岩、潮間帶到海草床的「會呼吸」生命網。熱帶與亞熱帶在此疊加交融:蝶魚、雀鯛穿行珊瑚叢間,笛鯛、鸚哥魚晨昏換班,偶有飛魚貼浪、鰹魚切水,展現臺灣南部珊瑚礁魚類多樣性的核心格局。夏夜裡燈塔一明一滅如海的心跳;海風有鹹味與笑語,孩子在沙上畫魚,阿嬤在屋簷下補網,風土與人情在潮汐間相偎,「海」不只是方位,更是生活的語言。正因黑潮所滋養的豐饒與半島獨特風土,國家在此點亮一座面向大洋的國家級博物館;自第一盞燈亮起,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以展示、教育與研究同地扎根:以觸摸池、潮間帶與礁岩生態的實景轉譯,讓知識回到掌心;以珊瑚礁生態的光影廊道,引導視線潛入深藍;並以專業導覽與探索式學習,把理解化為態度,把守護寫進日常。這裡,是海生館25年初心與榮耀的起點,也是再啟航的方向。

當年擔任籌備處主任、亦為首任館長的方力行談起創館之初:他帶著一小隊人,踏上一段沒有藍圖、無從參照的旅程。鹽霧、落山風與夜色作伴,手裡只有被海風吹皺的設計圖,心裡藏著的是一顆堅定不退的決心。白天穿梭工地,夜裡伏案描繪願景;遇到關卡,只有一個字「解」。為了把世界的眼界帶進來,他延攬國際設計師入隊;材料被鹽侵蝕就換,結構被風撕扯就改,圖紙一張張重繪。為了注入第一缸海水,團隊反覆校對鹽度與溫度,手背試水、耳貼管線,只為等候濾床啟動那一道低鳴。當水流終於灌入池中,機房的脈動如潮音緩緩奏起,眾人相視而笑。那束亮起的光,是初心,也是啟動新航程的燈號。



廿五週年特展《潮湧時光・激浪共築未來》海生館大事紀,
呈現海生館的發展與重要里程碑

來到海生館,遊客得以近距離看見海,珊瑚在燈下緩緩「呼吸」,海豹貼水輕掠、小白鯨悠然遊戲,企鵝晃步映出水光;孩子在魚群呢喃中入眠,解說員把假日縫進導覽筆記。一雙雙目光如潮間微光,隨漲落而明滅,也把海生館的信念照得更亮。這份堅韌與果敢,成為海生館的底色,也成為我們面對挑戰的準繩。一直以來,我們以研究為舵、教育為帆,不只讓社會大眾看到海洋生命的多樣與奇麗,更持續深耕基礎與應用研究、拓展國際合作,長年名列全球水族館科研發表前列,並將成果轉譯為課程、展品與故事;從珊瑚健康監測、遷移與公民科學並肩前行,讓科學走出實驗室、化作看得見的行動、摸得到的感動,不只在冷光燈下,也在每一雙伸出的手心裡。

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海洋暖化與棲地受損,墾丁珊瑚的白化警訊未曾停歇。研究團隊在水族中心日復一日推進珊瑚復育與海龜救援。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將一顆顆珊瑚苗固定上架、晝夜監測水質與珊瑚成長;救護夥伴為受傷海龜完成檢傷、治療與復健,在眾人祝福中把牠們送回大海。疫情之際,我們也熬過 COVID-19 的黑夜,縱使園區一度暫閉,在第三任陳啓祥館長帶領下,系統維運、動物照護與研究節奏從未停歇;在靜默的日子裡,以一次次無聲的值守、一次次穩妥的調度,把不安化作韌性。步伐或許放慢,方向從未偏移,始終朝海而行。同時,在實證基礎上持續耕耘海洋天然物與生物研究,以倫理與永續為原則,讓研究成果不只侷限在論文,更走進展場與課室,走進社會的理解與行動。

我雖未曾親歷創館初期風沙中奔走與艱辛,卻在一次次科學教育課程與活動現場,確切感到前輩為海生館科學教育奠下的厚實基石。在海生館服務20餘載的資深科教組前輩—輝哥(陳勇輝),既是一座穩妥的燈塔,也是傳火的人。每當我猶疑,他總以溫厚相授,將多年經驗與起落教訓傾囊托付;那些話語帶如浪花輕拍胸口,提醒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該有的態度。這3年在科學教育組,我常見同事深夜守著電腦,反覆打磨教材、推敲每一句引導語,讓知識不再冷硬;也有人蹲跪在地,小心對齊方才印好的教學單,只為讓教學活動呈現最理想的樣貌。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都是為海傾心的證明,也是「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的傳承。前輩把鑰匙放進我們掌心,也把方向託付給下一代,我們學會守住初心,讓這束光綿延不息。


《落山風海洋劇院》


承襲前輩立基20多年的厚度,我們把創新寫進日常,讓科學研究轉譯為親切、真實、可參與的行動。辦理「城市遇見海生館」特展、推動「科學市集」、開設「海洋科學小學堂」,讓知識像遊戲般好玩、好懂,在城市與校園間流動、發芽;同時深耕恆春半島,走進幼兒園、國小到高中()推動海洋教育,把在地的孩子視為種子。自 2024 年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推動「小小解說員」培訓,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與語言為遊客帶路,這些家鄉的聲音,成為抵達人心的橋,讓海的故事從海生館出發,走向更遠、更廣。

我們走入社區,推出《落山風》電影與海洋大劇場,以影像、聲場與沉浸式敘事說海洋生命;首度舉辦夜間 Silent Disco(無聲派對),讓民眾戴上耳機,在不驚擾動物的前提下,於光影與魚群之間隨著音樂與潮流起舞,感受與海同頻的心跳。每一場策展、每一次開場,都是一封邀請函,邀請更多人與海相遇;我愈發確信,所謂「專業」,不只是幾張證書,而是一種願意把心安放在海邊的姿態。



行動海洋圖書館與「動物警探達克比」現身海生館大廳,
吸引大小朋友駐足翻閱、共享閱讀樂趣

今年海生館歡度 25 週年。為了替這座博物館寫下屬於大家的故事,4 月間我向甫任滿半年的溫志宏館長提案,他堅定地回:「去做吧!需要任何協助,我全力支持。」短短幾字,像一枚火種,迅速點燃整個團隊的心。從最初三、四人的小組,擴展為跨組室的合作聯盟。在人力與資源有限下,到職未滿一年的芃儒,扛起整體行銷與「達克比出航─海生館尋寶記」活動規劃;君寧統籌史料與影像資料,林逸推進「行動海洋圖書館」打造閱讀氛圍,羽芹、立涓分別支援採訪、剪輯與文字校訂,佳慧與社群小組協力,讓每一則訊息準時出海。為使海生館成長歷程被看見、被記住、能傳承,我們以「光譜記憶四部曲」梳理 25 年軌跡——自草創摸索、滿園人潮,到觀光轉型與疫情沉寂,直至溫館長所喊的「重返榮耀」。大家分頭策劃、畫草圖、設計動線、撰稿採訪,連夜校對字幕;翻看泛黃照片、剪輯珍貴影像、逐字整理口述訪談,一筆一畫把足跡串起,終於凝鍊為紀念影片《潮湧時光・激浪共築未來》。同時,展示組新任主任王立雪主動承擔25週年策展,串聯各組資源、檔案與人力,以「光譜」為視覺語彙,將歷任館長的願景與決斷、研究量能、科教足跡與志工微光,層層折射進珊瑚王國館彩虹光影廊道,完成特展。每一句「我來接」、一聲「你先休息」,把速度磨成準度,把準度積成感動;而那道流動的光牆,像一扇時光潮汐門,映照25年的堅定,也照見每一位為海洋努力的人心中,那束不滅的光。

7 11 日「達克比海生館尋寶」與「行動圖書館」揭開活動序曲,7 19 日溫暖而隆重的慶生會、《潮湧時光・激浪共築未來》紀念影片首映暨特展開幕接力登場,每一個環節都被人情與專業穩穩托舉。生日會當天賓朋滿座,歷任館長方力行、陳啟祥兩位前任館長親臨致意,王維賢館長雖遠在海外亦特別致上祝福,遠從各地而來與在地夥伴、志工及團隊們齊聚一堂。當 25 週年生日蛋糕緩緩推出、燭光一盞盞點起,眾人同聲唱起生日快樂歌;鏡頭與照片交織出從草創到豐收的長鏡頭,映照著前輩無私的背影。那一刻,海生館25 年的重量被一顆顆心溫柔接住

如海浪般的留言板,民眾留下對海生館不同的美好記憶與未來祝福


場內有一群熟悉活潑的身影,是去年我們培訓的恆春半島孩子們以「小小志工」回到現場,笑容如晨光清亮,他們與暑期實習生、志工夥伴們一起在第一線熱情服務大家。髮絲染霜的志工伯伯、阿姨們夜裡仍默默陪著我們加班,協力製作「達克比出航─海生館尋寶記」扭蛋,只為讓體驗更完整、更令人期待。純婷、季婷、昀暄、侑穎……等同仁主動請纓、接力輪值,讓前線得以喘口氣。這些未必被鎂光燈照見的瞬間,正是海生館最動人的情景。


留言牆上一張張藍色便條層層疊疊,宛如溫柔潮面。孩子以稚嫩筆觸畫下小白鯨、魟魚與企鵝;大人寫著「謝謝你們守護這片海」「下次還要帶阿公阿嬤一起來」。有人說「海生館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從三歲到十七歲,每年都來」,也有人寫「我在這裡實習,我好快樂」「這裡不是最漂亮,但最溫暖」。不同字跡如不同潮汐,卻都朝同一個方向——祝福。那面牆不是裝飾,而是最真誠的統計:每一張便條是一個故事,一疊便條是一條人海共學的時序軸。自第一聲「你好,海生館」開始,情感便如魚群向光集合。燭光會熄、活動會散,但留言牆仍在緩緩發亮,提醒我們:潮起有光,因為有人點燈;潮湧不息,因為有人守候。



一張張便條紙或是卡片,留下了來自四方溫馨可愛的祝福

溫志宏館長上任以來,明確宣示「重返榮耀」的決心,推動上下齊心、橫向整合,積極串聯公部門與民間資源,帶領海生館邁向融合「智慧、創新、歡樂、永續」的現代海洋主題園地。園區將以 1+12 的整體效益開展動線升級:導入智慧導覽與自動遊園車溫柔串聯各館,AI 語音與擴增實境把解說放進掌心,多語與無障礙介面同步就緒,讓知識在路徑中被理解、在眼前發光。沉寂多時的鯨典館將整修重啟,轉型為水上活動教育基地,開設海洋安全、小型舟具操作、浮潛與救生基礎課程,並建置模擬學習教室,讓「親海、敬海」從體驗延伸為素養、從課程落實為行動。與此並進的典藏教育大樓,地下一層將規劃恆溫恆濕庫房、生物樣本典藏區與標本修復實驗室;一樓打造開放式典藏展廊與教學空間,推動數位典藏與資料治理,建立高解析影像、3D 掃描與時序資料庫,讓看不見的科學歷程,透過數位媒體與動感展演化為可感的公共學習;二樓規劃沉浸式「海洋之旅」,結合環場投影、互動地景、動感座椅與虛擬實境體驗,於聲景與光影的包覆中,與海洋深層共鳴。不只展示與教學,我們持續加碼研究投資與跨域合作,強化館校連結、在地行動,推進「展示—教育—研究」的三螺旋正向循環;水族部門的委託經營亦與公部門投入高度整合,形塑可複製、可擴散的創新示範場域,為下一個25年奠定更堅實的基底。

25歲,是一場成年禮:青澀褪去,初心更亮。海生館自恆春的風與黑潮啟程,走過草創的艱辛、熱潮的歡騰、沉寂的考驗,如今再度整裝出航;一路有前輩的背影、同仁的守望、旅人的笑語與孩子清亮的眼睛作伴。這份感謝,已化作新的承諾。

我們知道,活動會落幕,使命無休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