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91期(2018年1-2月) 一起來探索海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1期(2018年1-2月) 一起來探索海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91期封面故事│一起來探索海洋



文/總編輯

海洋蘊育生之奧秘,但人們總不易看見,無法想像!
雖近在咫尺,卻有如隔世之遙,難以感覺!
世界由海洋相連,受限陸地的人們卻所知甚少!
博物館裏,典藏了歷代海洋研究的記錄,
活生生的展示了海洋生命的樣貌,
無國界的合作研究,逐一揭開海洋神秘的面紗,
這一切都將化為珍惜海洋並永續經營的智慧,
關鍵在於你我是否已經看見!
關鍵在於你我是否想要看見!

來!一起來探索我們的海!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91期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海生館館長

古詩云:「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其實,何嘗不是:大「海」藏無盡呢?

大海蘊育無限資源;既慷慨又神祕、明朗又晦澀、時而溫柔時而暴躁,變化多端真是訴說不盡。「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除了享用大海之厚賜,我們更該以合理善用以及努力研究來回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海洋生物研究及教育為發展的基石,在安靜的海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生態的研究。研究人員更上山下海,並遠赴世界各地探索,在墾丁,不僅每年候鳥聚集,國內國外的學者也風聞而至。

本期館訊不是僅僅記載一項又一項的活動,而是描述在地標大翅鯨的帶領下,海生館研究之探險如何躍入無盡的大海,向未知之處游去。

來,請君一起!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海生館是水族館?還是博物館?


海生館俯瞰圖


文╱陳君夷

世界第一個水族館成立於倫敦,說是水族館,但一開始也只是個稍大型的水生動物區。1852年2月18日,倫敦動物學會評議會【註1】同意在倫敦動物園中蓋一個水生動物區(Aquatic Vivarium,原意為魚缸),1853年即完工開始對世人開放,名字為「魚之屋」(The Fish House)。

有趣的是隔年,自然學家菲利浦‧亨利‧葛西 (Philip Henry Gosse) 【註2】將水生動物飼養Aquatic Vivarium這兩個字合併創了一個新字─Aqurium,水族館的英文字自此誕生,全世界一直沿用該字直到如今。


上圖:世界第一個水族館「魚之屋」(The Fish House)
下圖:魚之屋內部。(圖片授權: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稱ZSL,約攝於1875年。)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海生館「主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與會研究人員 (蔡宗泓攝)

文╱編輯部

「研究」是推動海生館往前的力量! 經多年不斷的努力,海生館已漸漸在特定海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建立學術聲望。

海生館目前有26位博士級研究人員,分別隸屬6大主題研究計畫團隊,在海生館從事以珊瑚為特色的海洋生物基礎或應用研究,主題包括1.刺細胞動物(珊瑚等)細胞、分子生物、生理與生化研究;2.珊瑚礁生態保育與教育的整合研究;3.海洋生物繁養殖研究;4.展場生物(白鯨等)及環境科學研究;5.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6.海洋天然物研究等。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有朋自「韓」方來 ─ 與韓國「國家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記趣

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林清哲攝)

文╱陳勇輝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助理研究員


韓國國家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National Marine Biodiversity Institute of Korea),是韓國專為海洋生物生態研究所設立的研究機構。

組織結構中除了研究部門外,特別設立「海洋博物館」,以展示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主題,推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一步一腳印 ─ 新南向「臺灣-馬來西亞」典藏科普展示合作三部曲

右為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盛英傑博士(是本館與馬來西亞雙邊研究交流的主要合作夥伴)

文╱張至維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 副研究員


2016年6月「總統府新南向政策專案辦公室」正式成立並推動「新南向政策」,藉由各項施政及資源的分配與東南亞及南亞各國進行交流,在經濟活動之外,開闢多樣化的實質交流管道。

正巧,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近年來執行的多項研究拓展業務與「新南向政策」不謀而合,因此,進一步調整及強化為「科普教育新南向國際交流計畫」,以配合國家政策推動相關業務,達到國家、海生館與新南向各國多贏的局面。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珊瑚礁大使 ─ 南向新加坡進行科普教育交流

臺灣研究生示範操作「珊瑚斷裂繁殖」的過程


文/樊同雲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 研究員



「珊瑚礁大使」是海生館自2012年開始進行的國際海洋人才培育計畫,從2013起至2016年,每年培訓與評選臺灣的國高中師生,東向到美國的加州聖地牙哥或夏威夷歐胡島進行交流參訪。

2017年獲得教育部終身教育司新南向科普教育國際交流的「珊瑚礁科普教育向下深耕與南向發展」計畫,在筆者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大) Nathalie Goodkin副教授,於2013年合作進行「由珊瑚骨骼的環境紀錄瞭解南中國海的氣候變遷」的研究基礎上,珊瑚礁大使南向到新加坡進行科普教育交流。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珊瑚醫院特展」─ 泰國移展紀事



文/ 林家興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   副研究員
            郭富雯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   研究助理




由本館承辦教育部之「新南向政策科普教育國際交流計畫─『珊瑚礁的未來不是夢:珊瑚醫院(Coral hospital: the promise of healthy coral reef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移展交流計畫」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展出。

展示期間自2017年9月14日至12月13日為期三個月,此展目前圓滿達成,藉由學術交流及科普教育之推廣,深化本館海洋研究保育與教育推廣能量,與東南亞國家共榮發展,一同守護美麗的海洋。

此展規劃構想是著眼於海生館位於墾丁國家公園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亦即全球珊瑚分佈的熱區金三角之頂點,擁有非常高的珊瑚多樣性為引題。並將海生館對於珊瑚相關的學術研究、保育、科普推廣和展示成果,轉化為特展及實體展示,與泰國的師生及民眾分享。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海生館執行新南向政策「實習生交流計劃」後記



文/何宣慶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 副研究員


緣起

2016年底海生館收到教育部來函徵求新南向計劃,我們邀集組內所有同仁一起討論可能的規劃,由於過去我們招收很多海內外實習生,我們認為正好可以藉這個機會擴大招收更多國家優秀的實習生。很高興在同仁的努力下,最後我們不僅達成目標,還超過了原先設定的目標。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貝殼世界裡的「狗」

棲息在礁岩高潮待的草莓玉黍螺是十分耐旱的海洋貝類。
岩螺科Nucella屬貝類,因為跟玉黍螺一樣都十分耐旱,所以被通稱為狗玉黍螺。


文圖/陳文德(阿德蝸)
          屏東民生國小教師


「狗」是犬的俗稱,牠們和人類一起生活的歷史十分長久,不管是早期農業社會裡擔任看門、放牧、獵捕的角色,還是現在協助導盲、扮演寵物的功能,牠們都做得十分出色,對許多人來說,狗是最忠實的動物朋友。

因此,當科學家、學者開始對地球上的生物進行鑑定、分類和命名時,也常聯想到「狗(dog)」,當生物的某些形質或與狗有關時,「狗」就常被納入該生物的學名或俗名中了。

今年是狗年,為了應景,本文特別針對海洋裡的軟體動物,與「狗(dog)」有關的種類,做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