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26期《奧秘海洋》編輯小組
圖-天晴文化事業、WIKIMEDIA COMMONS
在這個講求「創新」與「速度」的年代,還有什麼能夠提醒我們:價值,不在於汰換得多快?「始終如一」,或許也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在海裡,有一群生物以近乎固執的姿態,在演化的洪流中選擇穩定與緩慢:過著底棲生活、晝伏夜出的鱟;以腕部在深海中緩緩移動的鸚鵡螺;擁有類似哺乳類四肢結構的腔棘魚……。這些生物,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我們:「新的,不一定比較好。」牠們被人類稱為「活化石」——既是活著的生命,又保有遠古的痕跡。這個名稱並不意味著牠們停滯不前,而是在演化的長河中展現出相對穩定的外貌與生存策略。牠們的變化雖然不像某些物種那般劇烈,但仍持續做出改變,以應對環境的要求。
在這些生命身上,我們看見了「不老」的另一種意涵:並非青春永駐、永不衰老,而是一種長期與環境達成動態平衡的適應,使物種得以跨越地質年代、延續至今。
不論是活生生的「活化石」,或是埋藏於地層深處的「化石」,本質上都是地球過去與未來的備忘錄。透過研究這些現存物種與古老遺跡,科學家得以拼湊出地球曾經的氣候條件、消失的生態系統,甚至大滅絕事件的蛛絲馬跡。我們能從特定岩層中的生痕與化石種類,推估當時海水的溫度與酸鹼值,也能從現生的活化石族群,觀察牠們如何在當代劇烈變動的環境中掙扎求存。
本期《奧秘海洋》專題,我們將從多種尺度與視角切入,帶領讀者探索這些海洋中的「不老」與「傳說」。
國立中山大學林梅芳助理教授從基因層次出發,帶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外表看似未曾改變的生物,牠們其實早已在我們看不見的層面悄悄調整與適應,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生物為什麼必須不斷演化;海生館的李世緯博士從演化生物學的觀點出發,釐清「活化石」的定義與迷思, 探討這個術語在科學語境下的爭議與價值;被暱稱為「鱟博士」的楊明哲,則帶我們認識大名鼎鼎的活化石——「鱟」為何了不起,並介紹此生物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挑戰;而臺北市立大學李孟陽助理教授,則引領我們進入微觀世界,講述學者如何透過分析浮游生物遺骸所形成的微體化石,重構遠古海洋的氣候與環境記錄。
希望透過本期文章,我們能在「不老」的表象之下,看見海洋深處真正的動態與故事。那不只是過去的回聲,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的鏡像。
延伸閱讀
想了解金門地區鱟的保育與人工繁養現況嗎?
本期《奧秘海洋》部落格特別收錄了金門水試所所長的專訪,帶你深入了解金門地區鱟的保育現況與人工繁養的幕後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