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11期 (2021年9月號) 陸海之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11期 (2021年9月號) 陸海之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奧秘海洋》111期〈陸海之間〉



文─彭紹恩─奧秘海洋總編輯

您可曾想過,能夠洄游於海洋與陸地河流之間的生物有那些?鮭魚及淡水鰻想必是最有名的,牠們的陸海洄游方向剛好相反。繁殖時,鮭魚溯溪回到上游,而淡水鰻則游向深海(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


除此之外,您能舉出生活在臺灣的陸海洄游生物種類嗎?這個問題可能就要傷腦筋了!您或許想,可能不多吧!但答案真的會讓人跌破眼鏡!


臺灣的「淡水蝦」其實有超過80%的物種都是陸海洄游的,例如在臺灣山產店常可見到的「過山蝦」(您沒聽錯,過山蝦是從遙遠的大海溯溪而上的!),還有在水族館常見的「網球蝦」及米蝦等。此外,不只蝦類,還有陸蟹、鰕虎魚⋯⋯。


想進一步認識這些生物以及牠們的洄游特性嗎?本期《奧秘海洋》雜誌,為您揭開臺灣陸海洄游生物的生命奧秘,同時也報導幾起臺灣最近的海洋保育事件。


讀完此期,您會發現陸海之間的界線其實只出現在人們心裡,在自然生態的循環運作下,它們其實是一體的,身為地球管理員的人類,必須跳出「畫地自限」的思維,開拓海洋視野,才能得著永續經營藍色星球的智慧。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館長的話


        多年前,我曾著迷於爬蟲類的「性轉換」(Sex determination),譬如蜥蜴孵化後,其性別可為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非常有意思!宇宙萬物萬事絕對不是「非黑即白」的:在黑白中間有一段神秘而重要的灰色地帶,是萬事萬物「微調」的樞紐,例如「黑夜」與「白晝」之間的「黃昏」與「黎明」、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現在」,都是重要的關鍵,脆弱且極為動態,牽一髮而可動全身。生物的演化亦是如此,隨地質環境的變動,陸地與海洋之間也有一極為重要的地帶,例如河口、潮間帶等,就是這脆弱而敏感的區域。其中的生物適應力奇特,但卻最容易被破壞改變。「陸」與「海」之間是什麼?《奧秘海洋》開始為您說明。



陳啟祥 Dr. Chii-Shiarng Chen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消失中的物種


/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海生館影像管理系統

陸地與海洋的距離

 



/ 王玠文

/ 劉晏余

 

陸蟹迷蹤記

 


鑽斑擬相手蟹(Parasesarma gemmatum)

/ 圖    李政璋《半島陸蟹2.0》作者

臺灣「洄游性淡水蝦」的分布

細額沼母蝦(M. qracilirostre,俗稱西瓜蝦)
 

/

韓僑權海生館生物馴養組

用科學研究幫助淡水魚復育

臺灣石𩼧


/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 朱育民海生館產學合作中心主任

搶救珊瑚大作戰!


圖1  小琉球杉福漁港內消波塊表面繁盛生長的鹿角珊瑚


/

樊同雲(1,2)、葉宗旻(1)、墨心慈(1,3)、鄭群學(1)、藍國維(1,4)

1.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3.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環境與海洋科學系  4.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油」進海洋─墾丁小琉球漏油事件特別報導


海巡人員於岸際布放吸油索圍堵油污(照片由海巡署南部分署提供)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走入水中的展示空間設計─「水溶溶」大廳


/ 圖  陳勇輝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打開海生館教具箱認識我們身邊的淡水魚

教具箱內包含互動性桌遊

林冠吟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如果明天,世界不再有…

2020年《奧秘海洋》在潮州高中舉行頒獎典禮盛況


/ 圖  王玠文 / 劉晏余海生館出版中心

2021第二屆臺灣科學節即將登場! 讓海生館帶你「在海洋中享受科學」


/吳曜如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全新展覽空間:海生館「多功能展演中心」 即將登場!

海生館ROV於蘭嶼水下50米作業畫面(圖片提供:大博物館計畫)


/賴秀玲海生館展示組

陸蟹奇蹤

 

幫陸蟹設計專屬告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