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海洋中的盾甲龍

格里尼棘蝦蛄將尾部擋在洞口擬態海膽的樣子

文、圖-海生館展示組 林嘉瑋


在距今2億年前的侏儸紀時期,是眾人都熟知恐龍主宰世界的時代,在這樣充斥恐龍到處跑的陸地上,有一種恐龍因其獨特的外型,在近代考古學家發現化石的時候,完全顛覆過去對恐龍的想像,這就是盾甲龍類。 

盾甲龍是種包覆著護甲的鋸齒龍類,身長約3-8公尺,體表通常有一層由固定骨頭組成的厚重鱗甲,上面通常散佈著不同的尖刺與瘤塊,整體看起來彷彿披戴著極具威嚇的裝甲,而其尾巴的末端,具有大型棒槌狀骨塊,由兩個大型骨瘤構成,有時骨瘤上還具有瘤狀突起或棘刺,因尾巴基部靈活,可以左右揮動,會彷彿揮舞流星錘一樣。

但如此外觀上極具威脅的恐龍,卻是草食性恐龍,這些嚇人的武裝卻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反而不是攻擊敵人的手段。

而在現今的大海中,也有一種生物,身上也同樣具有堅硬的裝甲外殼,尾部也同樣具有如流星錘般的構造,這就是近幾年才在小琉球被新記錄到的紅寶石蝦蛄(Ruby mantis shrimp)。

紅寶石蝦蛄在分類上屬於甲殼動物中口足目(Stomatopoda)的格里尼棘蝦蛄(Echinosquilla guerinii),因其通體顏色為暗紅色,所以也暱稱為紅寶石蝦蛄。由於是屬於甲殼動物,因此體表外覆蓋著較為堅硬的外殼,而其尾柄外觀圓形,且表面上布滿尖銳小刺,就彷彿遠古時期的盾甲龍再次降臨。

格里尼棘蝦蛄新鮮標本照

但格里尼棘蝦蛄雖然在外觀是與盾甲龍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性格上卻是天差地遠。首先,蝦蛄類都是肉食性的,因此攻擊性極強且會主動捕食其他生物,尤其格里尼棘蝦蛄的第二對顎足末端還特化加厚成如同拳擊手套一般,能在瞬間揮擊出去形成破壞力,可以輕易就擊碎貝殼。而且加上具有發達的視力以及游泳能力,使其在珊瑚礁中有如霸主般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其尾部上如流星錘般的構造,卻不像盾甲龍一樣是可以揮擊當武器,而僅僅是當作防禦的工具。因為格里尼棘蝦蛄是在珊瑚礁中的礁盤中,居住在靠著曾經因海膽溶蝕而形成的洞穴裡,平時都是在洞穴中生活,僅在覓食時才會探出身軀進行捕食,而遇到危險時,除了將身體躲藏在洞穴中外,還會將尾部圓形多刺的部位擋在洞口,乍看之下會以為只是一顆海膽卡在洞口,利用這種擬態的方式來蒙騙天敵或捕食者。也因此,雖然格里尼棘蝦蛄過去記錄到的分布範圍從印度洋到夏威夷都有,但都只有零星幾筆紀錄。而在臺灣,目前僅有小琉球記錄到,從發現的過程中可以知道,一方面格里尼棘蝦蛄個體不算大,而且白天都躲在洞穴中,而且一有外物靠近,就將尾部擋在洞口擬態海膽,以至於研究人員幾乎都會忽略而過,除非在夜間進行調查,才較有機會看到牠露臉的機會,也許也是因為這樣,才都僅有少數幾筆的紀錄。

不論如何,在海生館研究人員長期努力不懈的水下調查下,在臺灣發現格里尼棘蝦蛄的存在,也彰顯臺灣珊瑚礁生態系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外,也讓大海中的盾甲龍能讓一般民眾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