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產業推廣顧問、Podcast「魚活通亂亂說」頻道主持人 王茂麟
▎小寄生蟲的大冒險
提到「海獸胃線蟲」(Anisakis
spp.),許多人或許只在新聞報導上聽過,並留下模糊又不太舒服的印象。但對偏好生食海鮮的美食家來說,可能已和這個小生物有過無數次的親密接觸。
海獸胃線蟲俗稱安尼線蟲,是一種海洋寄生性線蟲,為線蟲動物門、安尼線蟲科,成蟲常見於鯨豚類等海洋大型哺乳類動物之消化道,故而得名。而和食安與公共衛生議題密切相關、且最常被人們發現的型態,其實是該蟲的第三期幼蟲。牠體型細長,多呈乳白色,長度約數公分,肉眼即可辨識。實為進行新鮮海魚料理之剖腹、去除內臟操作時,常可在魚隻的體腔、內臟發現蠕動的蟲體,是頗為觸目驚心的畫面。
海獸胃線蟲的一生中,需經歷多個寄主方能發育為成蟲。成蟲寄生在海洋哺乳類動物(如:鯨豚、海豹等)的消化道,雌蟲產卵後,蟲卵隨寄主糞便釋出至海中。孵化出的第三期幼蟲可能被微小的磷蝦和橈足類等甲殼類動物吞食,後者即成為牠生命史的第一中間寄主。爾後將隨著寄主被掠食者(如:多種魚類、魷魚等)捕食,而移轉至第二中間寄主體內繼續發育,待被最終寄主的海洋哺乳類吞食,蟲體便會在消化道發育成熟並交尾產卵,完成牠們的生活史(圖1)。
許多在餐桌上常見的海洋經濟魚類,都是此蟲的第二中間寄主,這也是海鮮美食家特別容易與牠「不期而遇」的原因。綜觀海獸胃線蟲的生活史,可發現牠的生命大業需依靠「甲殼類生物→魚類或頭足類→海洋大型哺乳類」3類寄主完成,也可說此蟲的一生,宛如一場海洋中大規模的接力賽,需在食物鏈中多次跨物種交棒才能完成,如此繁複的生命軌跡,堪稱是自然生態系中的一大奇觀。
▎寄生接力賽,開跑!海獸胃線蟲的跨物種傳播之路
由於海獸胃線蟲類的寄主多隨著洋流進行遷移,因此分佈範圍廣泛,可以說只要有合適的寄主就有其存在的機會。終寄主包含多種鯨魚、海豚、海豹、海獅、海象、海狗⋯⋯等,目前已知幾乎所有海洋哺乳類體內都可見此蟲的存在;猶如人類感染人蛔蟲、豬感染豬蛔蟲、貓狗感染貓蛔蟲或犬蛔蟲,此現象反映了寄生蟲與特定寄主在長期演化中建立的穩定關係。
而這些線蟲是否會對寄主有影響?在正常情況下,線蟲與鯨豚多處於平衡狀態,也就是當寄主強壯時,或許不會造成寄主不適。但當寄主因各種原因導致虛弱時,這時體內正好有過多的寄生蟲,則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臺灣在 2023 年發生的小抹香鯨擱淺死亡事件,經解剖後發現其消化道內寄生了大量的海獸胃線蟲成蟲,故研判鯨豚本身可能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體弱,難以承受寄生蟲長期累積所造成的負擔,以致其健康狀況惡化,最終擱淺死亡。
抵達「終點」之前,許多魚類、頭足類生物是海獸胃線蟲生命接力賽中的「第二棒」——第二中間寄主。在此階段牠們沒有特別的「篩選標準」,許多魚種都是牠們的寄主,舉凡鮭魚、鯖魚、鰹魚、鮪魚、白帶魚等經濟魚種,以及魷魚等軟體動物,都可能因吞食了帶有幼蟲的甲殼類、橈足類生物而遭感染。過去在臺灣沿海的魚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海魚體內都可見此蟲寄生,其中白帶魚等部分魚種感染率甚至達100%(圖2),可見「海魚體內有線蟲」其實是屬於海洋食物網之常態,並非偶然。只要進食,就有機率吞食帶幼蟲的甲殼類生物而導致感染。此外,即使寄主死亡,海獸胃線蟲也有機會繼續傳播。2015年,本研究室發現,在臺灣沿海捕捉到以腐肉為食的盲鰻之消化道與體腔中,也有海獸胃線蟲幼蟲寄生,因此確認此蟲可經由腐食動物傳播之途徑,擴大其寄主類別。
然而,對魚類而言,遭海獸胃線蟲寄生並非絕症,多數情況下雙方維持著一種平衡關係,通常不會造成顯著傷害。但某些狀況下,大量寄生的線蟲可能會影響魚類健康。曾有研究指出,海獸胃線蟲感染量過多時,可能對魚類的生長與體能產生不良影響。也有研究推測,當魚體內寄生太多線蟲時,牠的游泳與反應能力都會下降,因此更容易被海豚或鯨魚捕食,然而對寄生蟲來說,這反而是好事。因為只有進入這些大型海洋哺乳類體內,牠們才能長大成熟並繁殖,從而提高完成其生活史之機率。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或許正是寄生蟲的生存策略。
最後,還有一群體型最微小、但數量卻最多的第一中間寄主:橈足類和各類甲殼生物的幼生等小型海洋浮游動物。牠們體內寄生著海獸胃線蟲的第三期幼蟲,既是眾多魚類與頭足類的食物來源,也是這場生命接力賽的「第一棒」。猶如播種一般,這些小生物隨著海流漂流在廣闊的海域,將幼蟲播至海域各處,等待被下一個寄主吃下,將接力棒交到下一個生物體內,完成這場跨物種的生命旅程。
因此,可發現海獸胃線蟲與各階段寄主間,已形成一張錯綜複雜、交織不斷的網絡,隨著海洋生態系的食物網不斷傳播。
▎生魚片裡的蟲蟲危機
對海洋而言,海獸胃線蟲只是再尋常不過的居民,但當遭寄生的魚隻被捕撈上岸,進入餐桌後,人類的噩夢便開始了。雖說我們並不是海獸胃線蟲的常見寄主,但幼蟲進入體內後,即使無法繼續發育,依然能短暫存活,並在消化道內掀起風暴。這種疾病稱為海獸胃線蟲症,患者往往腹痛、噁心難耐。目前除了以內視鏡直接移除蟲體外,並無其他治療方案,因此避免感染的關鍵在於熟食和深度冷凍殺蟲。
近年,日本發展出透過高強度電擊脈衝殺滅蟲體之技術。實驗顯示,這種方法可100%殺滅生魚肉中的海獸胃線蟲,且與冷凍再退冰的魚肉相比,經電擊處理的生魚肉,不論肉質彈性、硬度與顏色上都更加接近新鮮狀態,未來有望成為生食海鮮的新安全處理方式。
海獸胃線蟲除了誤食活蟲導致造成不適外,還可能成為過敏原。換句話說,即使吃下煮熟的海鮮,但仍帶有死亡的蟲體,還是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在臺灣,海獸胃線蟲症的確診病例十分罕見。據文獻記載,直到2015年才首度發表一例病例,一方面顯示國人飲食充分重視食安,感染風險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內視鏡檢視時機過遲,幼蟲已鑽過胃腸黏膜而未能檢出。
▎海洋裡的小偵探:從寄生蟲看見海洋污染與全球氣候變遷
對愛吃海鮮的饕客而言,海獸胃線蟲確實是需除之而後快的反派角色,但在科學家的眼中,牠卻可作為生態觀測的指標生物。因海獸胃線蟲的生活史需跨多個不同物種,缺少其一則其生活史便無法完成,因此針對寄生蟲的調查,可作為觀測海洋生態的重要依據。
在漁業資源與魚類族群研究上,海獸胃線蟲還能用來追蹤魚群來源。因洋流變化和生物行為,同魚種在不同海域的族群可能會混雜,透過分析魚體內的海獸胃線蟲種類與基因型,便能判別魚群從何而來,進而區分其系群結構。本研究室曾以花腹鯖為研究對象,透過調查其體內的海獸胃線蟲相與組成(圖3),發現臺灣東北與西南海域的花腹鯖(Scomber australasicus)體內線蟲族群有所差異。換言之,寄生蟲可作為不同魚類族群的「生物標籤」,對漁業資源管理提供助益。
其次,寄生蟲還能化身為環境污染監測員。2012
年發表的研究顯示,海獸胃線蟲能累積如鉛、鎘、汞等重金屬,其濃度甚至高於寄主組織中的含量。故檢測蟲體的污染物含量可評估環境污染程度。2020 年曾有研究指出,歐洲無鬚鱈(Merluccius merluccius)體內海獸胃線蟲數量與魚體甲基汞含量呈正相關,顯示寄生蟲在污染監測上的潛力。
此外,蟲體數量的多寡,還能反映全球環境的變遷。2020 年發表的研究發現,近 40 年間在海洋中的海獸胃線蟲數量激增 283 倍,推測與海獸類族群復甦以及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因海溫上升與洋流的改變,將影響浮游生物和魚類分布,最終可能改變寄生蟲傳播動態。綜此,寄生蟲足以作為全球氣候變遷的監測項目之一,具備高度研究潛力。
▎海獸胃線蟲在臺灣:從恐懼到了解
臺灣四面環海,海鮮、食魚文化盛行,自然少不了和海獸胃線蟲接觸。早年媒體為了吸睛,多用聳動的新聞標題與內文描述,曾因此讓許多民眾聞之色變。雖已時過境遷,現今看來這類新聞描述多為荒誕之說,但也反映了國人當時對海魚寄生蟲知之甚少。
時至今日,除了國際研究發展外,國內的寄生蟲學者也持續提供產官界和大眾各種建議,讓大眾在認識生物之餘,也更加注重食安與公共衛生問題。因此,臺灣在海獸胃線蟲的研究與觀感上,數十年來經歷了從恐懼未知、到積極面對的轉變。
隨著全球貿易發達與飲食文化交流,未來海獸胃線蟲勢必更易和人類產生交集。然而只需建立正確觀念,便無需談蟲色變。正如本文所述,海獸胃線蟲雖為人類食安中的「反派角色」,但同時亦為海洋生態系中的重要一份子。
海獸胃線蟲的存在,不僅顯示海洋生物錯綜複雜的關係,更令我們得以注意海洋中的種種變化。下次當你享用鮮美海味時,除注意食安外,不妨轉念思考,對豐富的海洋生態,多一份敬畏與感激!
參考文獻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https://www.cdc.gov/anisakiasis/about/
▪施秀惠(2004). 海魚線蟲之迷思與剖析. 臺大漁推, 第15期, p. 15-3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3192461_Myths_and_analysis_of_nematodes_infections_in_marine_fish
▪周宜瑩(2005). 海獸胃線蟲與花腹鯖之寄生關係及系群區分之應用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U0001-2207200514510400
▪蟲蟲即將稱霸海洋?近40年來,寄生蟲「海獸胃線蟲」已暴增了283倍!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ation/paper/5357432996
▪桃園觀音抹香鯨擱淺亡,疑身體病變感染寄生蟲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8050046.aspx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問答
https://www.tfrin.gov.tw/theme_data.php?theme=qa&sub_theme=fishery&id=724
▪駱皓元(2015). 線蟲及魚蚤與盲鰻之寄生關係.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1-2206201516172900
▪跟蟲搶吃生魚片?脈衝殺蟲保鮮甜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72127#google_vignette
▪吃生魚片容易感染「海獸胃線蟲」,尤其鮭魚的含蟲量最高?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2243
▪Morsy K, Bashtar AR, Abdel‑Ghaffar F, et al. First record of anisakid juveniles (Nematoda) in
the European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family: Moronidae), and their role
as bio‑indicator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Parasitol Res. 2012 Mar;110(3):1131‑1138. doi:10.1007/s00436‑011‑2600‑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845410/
▪Li SW, Shiao SH, Weng SC, Liu TH, Su KE, Chen CC. A case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Anisakis simplex in Taiwan.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Oct;82(4):757‑758.
doi: 10.1016/j.gie.2015.03.1983.
https://www.giejournal.org/article/S0016-5107(15)02306-8/abstract?fbclid=IwY2xjawLoDG1leHRuA2FlbQIxMABicmlkETFIdFU4NjJXZzV1b09YOXVVAR7kf2AWzRJZmt3J4vmOPYu7ZKvOPJM_PuWCYAyLaCnS4llan4FtP5lVL-wypg_aem_6H_s-M5Cbzmoo52rGCw-gQ
▪Mille T, Soulier L, Caill‑Milly N, Cresson P, Morandeau G, Monperrus M. Differential
micropollutants bioaccumulation in European hake and their parasites Anisakis sp.
Environ Pollut. 2020 Oct;265(Pt A):115021. doi:10.1016/j.envpol.2020.11502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97491203123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