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25 年心血結晶——巨型珊瑚首度亮相 一起看見海洋保育的新希望

雙色盤珊瑚與您永續共享珊瑚礁生態之美


文、圖-珊瑚礁生態永續轉譯中心 郭富雯

海生館所培育的珊瑚,具備展示、教學、研究與保育三大功能。在展示方面,除了後場的科教導覽與解說外,人工養殖的珊瑚也會被移至遊客可參觀的展缸中進行展示。這些珊瑚大多從僅13公分的小子株開始進行吊掛養殖,待成長至中、大型體後,便轉為平鋪式培育。今年5月,珊瑚團隊首次嘗試將一株大型盤珊瑚移展至珊瑚王國館的圓柱展缸,正式對外展示。


工作人員運送大型珊瑚的工作照


盤珊瑚屬於石珊瑚類,與軟珊瑚不同,具有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在成長初期,盤珊瑚呈現如盤狀的平坦形態,因此得名。與多數石珊瑚相似,盤珊瑚表面分布著微微凸起的觸手,可藉由體內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並利用觸手捕食浮游生物。目前水族實驗中心已培育盤珊瑚超過兩千株,分布於不同大小的養殖池。此次展出的大型個體,取自A4區四噸方形桶槽。珊瑚養殖池所用的海水來自天然珊瑚礁岩岸,經石英砂過濾並搭配蛋白除沫器,以維持水質的清澈潔淨。A4池區(最南側─ 編號1620)設於擁有天然散射光的區域,同時配置人工LED光源補足照度。為模擬自然海流環境,桶槽內亦安裝造流馬達,以維持水體循環與擾動。


水族中心養殖槽內待移出的盤珊瑚

由於市面上流通的珊瑚體型受到運輸條件限制,群體大小鮮少超過20公分。因此,欲擁有一株大型人工養殖珊瑚,除了需長時間耐心培育外,還必須具備大型缸體。也因此,大型珊瑚在坊間相對罕見,價格亦相對昂貴。本次移展的盤珊瑚直徑超過60公分,是海生館歷年移展珊瑚裡體型最大者,也是館方首次將完全由人工養殖而成的大型珊瑚,成功移植至遊客可近距離觀賞的展缸。更特別的是,此株珊瑚呈現少見的雙色外觀,綠色與棕色交融,較一般單一色系的珊瑚更顯珍貴、吸睛。


培育缸裡的養殖的小盤珊瑚


此次移缸過程挑戰重重,團隊需精準掌握運輸過程中的水溫穩定,以維持珊瑚健康。珊瑚自培育池取出後,會先安置於特製桶槽中並加以固定,以避免其邊緣因碰撞受損。正式進入展缸前,珊瑚會先暫置於「適應池」,作為調整與健康檢查的中繼站。移入展缸時,團隊使用覆有防撞材質的吊籃穩定吊掛至水面,再由潛水人員將其緩慢送至缸底,並安置於最適宜的光照與水流位置,確保固定穩妥。然而,在移缸後不久,水溫調控系統因板熱交換器堵塞,加上引入缸體內的海水水溫於7月上旬開始升高,導致缸內部分珊瑚發生白化現象,此株大型盤珊瑚亦出現些許退色。幸好,團隊即時清理熱交換系統後,狀況獲得改善,珊瑚逐漸恢復健康。整個移缸與問題排除過程皆由珊瑚轉譯中心詳實記錄,不僅確保移缸作業順利完成,也為未來移植大型珊瑚累積寶貴經驗,使操作流程更加周全。


潛水人員下水搬運珊瑚

圓柱缸板熱清洗後水體溫降情況

這株大型盤珊瑚的展出,不僅展示了人工養殖技術的成果,更讓我們首次親眼目擊在溫度異常的展缸內盤珊瑚出現失色與白化的生理反應,進而反思氣候變遷對珊瑚養殖及整個海洋生態的影響。若人類再不積極應對與改善,珊瑚生態系將面臨大規模衰退的風險。因此,這不僅是單純的生物展示,更是推動珊瑚保育與海洋教育導覽解說的新契機。目前,在圓柱展缸透明視窗的外緣地板上,設有一組QR Code掃碼板,詳實介紹了這株珊瑚的移展歷程。我們誠摯邀請民眾蒞臨海生館,親眼見證這株雙色盤珊瑚從實驗培育場域走向前場展廳的生命旅程,透過實地觀賞,共同感受海洋生命的再生與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