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鯙的「性腺右偏」之謎:揭開生物的非對稱秘密

 

白口裸胸鯙 (Gymnothorax meleagris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王劭頤攝)


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林裕䕒

▎潛伏在礁岩的掠食者

在海底縫隙間,有一個讓小魚小生物聞風喪膽的潛行者。

牠的身軀細長扭曲,許多種類的體表有覆著深褐與斑駁的花紋,往往與背景礁岩融為一體,幾乎看不見蹤跡。眼睛一動不動,盯著每一個靠近的目標,微張嘴裡的鋒利牙齒閃著寒光,似乎隨時會撕裂獵物的身軀。牠就是珊瑚礁生態系中重要的掠食者:鯙。

除了是魚類和甲殼生物的天敵外,對許多潛水者與漁夫而言,鯙也是必須要小心提防的生物。擁有特殊的喉中齒構造,一但被牠們咬傷可是會痛不欲生。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這個披著「反派」面孔的生物,體內竟還藏著一個出乎意料的祕密!


▎對稱的美學與自然規律

在揭露這個秘密前,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偏愛對稱的設計?

從建築外觀到傢俱擺設,甚至是自拍時也希望臉看起來「左右一樣」,對稱總能帶給我們一種舒適與平衡的感覺。這不只是人類的審美直覺,事實上,大自然本身也偏愛對稱。自然界裡生物對稱性大致分為兩種:輻射對稱與兩側對稱,輻射對稱常見於海葵、海星等棲息於海底的動物;兩側對稱則是生物學上最常發現的對稱現象,自然界中多數動物通常沿著身體的中線呈現左右對稱,兩邊看起來就像是照鏡子般。從人類的五官到林間裡爬行的昆蟲,甚至是微觀層次的蛋白質與RNA都遵循著這條對稱的「設計藍圖」。也因此,生物的對稱型態成為生物學中最早、也最令人著迷的研究主題之一。

不過,大自然偶爾也會打破規則,創造不平衡。當對稱偏離,有一邊比另外一邊更大或更長時,即所謂的「不對稱」。例如招潮蟹的螯,一邊巨大無比,另一邊卻小得不起眼,就是左右不對稱最鮮明的例子。這種不對稱現象,若偏向特定方向(例如總是右邊比較長或大),則稱為「方向性不對稱」。


星帶蝮鯙 (Echidna nebulosa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林清晢攝)


▎隱藏在體內的不對稱

因為容易觀察,科學家最常在生物的外部型態發現方向性不對稱。然而自然界中,不只外部型態,在身體內側的器官也存在左右不對稱,也就是某一側器官總是比另一側更大或更長。在硬骨魚類(Teleostei)中,對於內部器官不對稱的研究遠少於外部形態的不對稱。過去研究報告發現,有些魚類在生殖腺(卵巢或精巢)大小,觀察到方向性不對稱的現象,包括長鰭鮪(Thunnus alalunga)、秋白鮭(Coregonus autumnalis)和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魚種。但這些研究都有些不足之處,例如樣本數太少、個體體型範圍窄、或只針對單一物種,尚缺乏針對大量樣本、多種近緣物種的系統性研究。

鯙屬於鰻形目(Anguilliformes)中的鯙科(Muraenidae),是一個包含約16個屬與224種物種的大型分類群。近年來,鯙魚的分類學不斷進展,世界各地都有新種被發現。目前已知鯙的壽命最少可以達到12年,其性別分為3種類型:固定性別(雄或雌)、先雌後雄的雌雄同體、及同時具有雙性功能的個體。牠們是珊瑚礁生態系中的重要掠食者,主要捕食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在調控獵物數量、影響魚群種類組成,以及控制像獅子魚這類外來魚種擴散方面,扮演關鍵角色。有趣的是,生態學研究也發現,鯙類還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能與其他魚類(如石斑魚等)協作捕食:鯙會鑽進珊瑚礁縫隙驅趕躲藏的獵物,而石斑魚則會在外圍埋伏,防止獵物脫逃。


白口裸胸鯙Gymnothorax meleagris,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鄭國佑攝)

海洋大學團隊在鯙生物學領域已有數十年研究經驗,累積了大量珍貴的長期觀測資料。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科學家們發現,鯙的生殖腺長度似乎存在著左右不對稱的奇特現象。這個發現也引發研究者對鯙類更多疑問:這樣的左右不對稱,是否出現在所有鯙科物種身上?不同物種之間的不對稱程度是否相同?以及這種不對稱是否與牠們的棲地類型、水深、體型大小,甚至演化親緣關係有關?為了找到答案,研究團隊決定把這些年累積的資料重新整理、深入分析,試圖揭開這個看似不起眼卻耐人尋味的生理祕密。


▎「歪一邊」的祕密

團隊共分析 2,959 個個體,其中包含20種鯙科物種,另外納入兩種不同科別的外群(outgroup)物種作為比較,分別是:蛇鰻科(Ophichthidae)的食蟹荳齒蛇鰻(Pisodonophis cancrivorus)以及合鰓鰻科(Synaphobranchida)的前肛鰻(Dysomma anguillare) 。結果顯示,分析的20種鯙科物種皆出現性腺的左右不對稱,且皆有統計顯著性。其中以小裸胸鯙(Gymnothorax minor,原名為疏條紋裸胸純Gymnothorax reticularis)最為極端,雌魚右側的性腺平均比左側長了3.45倍,而雄魚更是驚人,右側性腺的平均比左側要長了7.7倍(圖1)。另外,在20個鯙科物種中,有多達13個種的雄性,其性腺長度不對稱程度明顯高於雌性。相較之下,外群的兩個物種,其性腺長度左右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也就是沒有左右不對稱,顯示這種性腺不對稱可能是鯙科特有的特徵。另外針對目前分析的物種,進一步研究顯示,性腺的左右不對稱與棲息地類型、水深、體型大小或遺傳親緣關係之間,並未顯示出明顯的關聯性。


(a)是雌性,可以看出有生殖腺已經有明顯的卵粒,其右邊性腺比左邊長許多;
b)是雄性個體,左右性腺長度更是大相徑庭(黃麗雅攝)


過去研究中,科學家偶爾也會在魚類身上觀察到性腺長度與大小上的左右不對稱,但這種情況大多只出現在少數個體中,通常不超過一成,因此被認為是異常現象。然而,本研究卻顯示,大多數鯙的性腺長度都呈現明顯的方向性不對稱,因此推測這種「歪一邊」的設計或許是鯙科魚類的常態,而非偶發的變異。

這種性腺長度不對稱可能會導致功能差異,例如較短一側的生殖腺,能產生的精子或卵子較少。隨著個體成熟,雌魚可能在產卵季時,因為卵粒增大而面臨腹腔左右失衡問題,尤其是方向性不對稱最明顯的小裸胸鯙。但從生存的角度來看,這些物種仍穩定存續,因此這種不對稱性對生存的演化適應性影響有限。另外,由於性腺位於腹腔內,不對稱不會造成外形上的明顯差異,因而也不太可能受到形態選擇壓力。


▎不對稱,是異常還是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研究的鯙科物種皆有性腺左右不對稱的現象,但不同科的外群物種則沒有,顯示這種現象可能與鯙科的演化歷程有關。其次,如前所述,不對稱性對存活的適應性劣勢有限。此外,不對稱程度與棲地、水深等環境因子無關,顯示環境因素在此現象形成中影響甚微。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說,認為鯙性腺的方向性不對稱,應是演化歷程的副產品,而非適應生存的策略或環境壓力的結果。


黴身裸胸鯙(Gymnothorax eurostus,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鄭國佑攝)

本研究也為理解其他脊椎動物(特別是鳥類)性腺不對稱現象提供新線索。鳥類的性腺不對稱非常普遍。學者曾提出,雌鳥輸卵管的不對稱可能與適應飛行型態有關,如減輕體重與改善空氣動力學。然而,這樣的因素對對生活在海中的鯙科物種來說影響較小,因爲水的浮力就能讓生物維持中性浮力。因此,雖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生物現象,但是對於解釋此現象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需要未來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鯙科的性腺的左右不對稱現象提醒我們,自然界的規律不總是對稱與均衡。這種獨特的生理特徵,或許與牠們在海底世界中的生存與演化有關聯。透過科學的眼光,我們得以窺見這些神秘生物的內在奧秘,並可以重新思考,或許對於不同生物,什麼是「正常」的定義可能會有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