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活動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活動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海生館「研發成果」 發表會 活動報導




文圖/彭紹恩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


海生館「研發成果」發表會,其實就是海生館內部的「主題研究期末報告」,是海生館26位博士級研究人員每年年底聚集、分享及總結過去一年研究成果的重要會議。本次「研發成果」發表會於20181025-26日在剛整修完成,煥然一新的會議室舉行,與會研究人員特別在大翅鯨背景牆前合影,見證人類在面對所探索奧秘海洋時的渺小。

陳啟祥館長(圖中大翅鯨所指者)致詞時表示,「研究」是海生館建設藍圖中的核心,也希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核心,期許每位研究同仁更加盡心研究,因為海生館是「博物館」,具有博物館的「教育使命」,若沒有傑出、創新的研究,就沒有好的科教素材來推動海洋教育。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海鮮的真相》 新書發表會 活動報導


陳君夷、彭紹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

20181216日的早上,在臺北「松菸文創園區」古色古香的「閱樂書店」內,聚集了海內外海洋學界、教育界、出版與媒體界的名人雅士及海生館的好友們,一同見證海洋科普鉅作《海鮮的真相》之正式出版發行。

何汝諧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海洋大師」,研究著作等身並出版多本專書,《海鮮的真相》是何教授唯一一本科普書籍,這本書的27則海洋生物軼事,是何教授20多年前擔任「南加學壇」總編輯時,幾乎每週一篇刊載於美國三大中文報紙「太平洋時報」、「國際日報」與「亞洲週報」的文章。

新書發表會上,何教授開玩笑說,以前寫專書都只有被批評的份,但這本書卻有好多人說他們想看,早知道就多寫一點這樣的書!惹得全場大笑。主持人咖啡貓也打趣地說:「我以前是一個生物成績很爛的孩子,若我孩童時期就讀到這本書,我的生物成績就不會那麼差了!」可見這本書是多麼深入淺出。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海鮮的真相》新書發表會 活動報導

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文/陳君夷、彭紹恩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

2018年12月16日的早上,在臺北「松菸文創園區」古色古香的「閱樂書店」內,聚集了海內外海洋學界、教育界、出版與媒體界的名人雅士及海生館的好友們,一同見證海洋科普鉅作《海鮮的真相》之正式出版發行。

《海鮮的真相》主要是何汝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長堤分校/傑出暨終身榮譽教授)費時數十年,以其畢生的科學素養、臺灣美國兩地的生活經驗,佐以幽默詼諧的文筆,從餐盤上的海鮮聊起,輕輕鬆鬆地與讀者分享海洋生物奧秘及海洋生態變化的科普好書。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貝魯卡的呼喚」用科學演示認識白鯨聲學

於自然科學博物館演出的「海生館」科學演示短劇  (吳曜如攝)
文╱林冠吟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今(107)年10月中,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多用途劇場內,舞台上進行著熱烈的表演,有搭配傳統歌舞的雙人相聲、以各種動物為主角的手偶劇、還有會發出白煙及火花的現場實驗秀。這並非一般的才藝表演活動,而是「第八屆海峽兩岸科學傳播論壇」-科學演示新發展與演示舞台交流會(以下簡稱:科學演示交流會)。

何謂科學演示?

一般提及博物館內的展演活動時,大眾普遍會聯想到現場導覽解說、劇場教室等,上述這些都是博物館人員利用展示物件,以講解或表演方式傳遞相關知識,達到與觀眾互動的教育活動。例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每日提供的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臺灣水域館的現場導覽,以及大洋池和海豹餵食解說等。

然而除了導覽解說,為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知識化為老少能解的有趣內容,博物館人員還可藉由科學演示,以趣味表演的方式來傳遞科學概念。科學演示的形式多元,從傳統的實驗操作到大型舞台劇皆可,但無論以哪種形式的表演,目的都是為了向觀眾呈現與推廣科學的奧秘。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海生館新南向學術交流實錄─菲律賓學者來館取經之旅

位於伊洛伊洛省(Iloilo)的米亞高(Miagao)的菲律賓國立大學米沙鄢校區擬請本館協助熱帶魚水族館之建設並將與本館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此圖為該校提供)。 

文圖/陳勇輝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助理研究員

107年7月22日本館接待來自菲律賓國立大學米沙鄢校區(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Visayas)的三位學者;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下,由外交部派遣專車直接將貴賓一行人由桃園國際機場接送至本館,抵達時已經接近下午3點。

本館由副館長陳德豪博士、科學教育組主任蘇瑞欣博士與筆者一同前往接待,隨行除了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和外交部人員外,主要貴賓包括:院長Ricardo P. Babaran 博士、技術與產業發展中心主任Concepcion Ponce(Direct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Office)、漁業技術與產業育成計畫主持人Ms. Milyn C. Leghid 小姐 (Project Leader - DOST PCAARRD-UPV Fisheries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Project)。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ICC國際海洋淨灘行動:一場公民皆可參與的科學調查

一起為下一代留住一個乾淨美麗的沙灘 (Rex Lee攝)

文/林冠吟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2015年,一部由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所拍攝的短片,在YouTube頻道上受到矚目,並且被大量轉發分享。畫面中,研究人員協助一隻受傷的海龜清除鼻孔中的異物,結果竟然從海龜的鼻孔中拉出一根長長的塑膠吸管,此過程可見海龜痛苦不堪的表情,令人震撼。

這個短片不僅讓觀看者反思自己慣於使用塑膠製品的生活,對大自然造成的負面衝擊,同時也間接促使「減塑生活」、「淨灘」等活動逐漸成為全球熱門的話題。

強調「分類與調查」的ICC國際淨灘行動

根據知名淨灘平台「愛海小旅行」的資料,2017年臺灣各地總共有400場以上的淨灘活動,尚未包括其他自發性或民間企業舉辦的淨灘活動。然而,大家這麼努力淨灘,除了使沙灘暫時變乾淨之外,是否真的能促進改變呢?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Tactile Learning 指尖海洋探索─數位及感官學習應用於視障教育

引導視障學習者觸摸螺貝類的紋理

文/林佩蓉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106年本館執行「看見心海洋體驗計畫」,該計畫最初的發想,來自一位國際知名的螺貝類生物學與古生物學家海拉特.韋梅耶(Geerat Vermeiji),他是當今最優秀的演化生物學家之一,世界研究軟體動物的權威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也是美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在出生後不久就罹患罕見的青光眼,在4歲那一年失明,然而看不見並沒有阻止他發光發熱,成就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