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穗軟珊瑚 (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 陳玟心攝)
文、圖-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吳禹葳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學士班 曾琬婷
海生館生物組 劉庭儒、唐川禾
▎一、我們正在營造充滿微塑膠的生存環境!
微塑膠是指尺寸微小的塑膠顆粒。其來源有日常使用含有初級微塑膠的商品,但環境中絕大多數微塑膠是次級微塑膠,主要是大型塑膠商品受到環境作用而碎解產生,例如:輪胎或運動鞋與地面磨擦以及塑化塗料與建材老化後,所產生的細小顆粒。尤其是未妥善回收的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後,會持續受到海洋環境(包括風浪與日照等)的風化作用,逐漸碎解成細小碎屑,因此海灘普遍可以發現微塑膠。
雖然大型塑膠物品受環境作用能碎解而 「被消失」,但塑膠化學成分真的能像木頭纖維素,可以有效地被氧化分解進入地球元素循環嗎?不幸地,塑膠化學成分難以透過地表生物的利用或自然氧化,而分解進入元素循環。因此,廢棄的塑膠製品如未妥善處理,最後會變成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塑膠。而且,微塑膠還會變成更多、顆粒更小的微塑膠。微塑膠顆粒大小如圖1所示,有從肉眼勉強可發現的100微米左右,到須透過顯微鏡才能觀察的幾微米大小,甚至目前也發現奈米等級大小的微塑膠存在海水當中,顯示微塑膠正充斥於我們的生存環境!
▎二、微塑膠的暗黑流布─在我們的盤中餐中,也在我們的身體中!
目前已證實,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可被海洋生物(浮游動物、貝類、蝦蟹、魚類等)直接或間接攝入消化道。至於是否會進一步被吸收累積於生物體內,取決於顆粒大小,通常顆粒越小,越容易被生物吸收與累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透過食物鏈的傳遞,可能使海洋生物從環境中更有效率地累積微塑膠。除了對海洋生物自身造成危害之外,也成為人類健康的風險因子。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參考文獻①),海鮮產品已普遍受到微塑膠的污染,它彷彿成了餐桌上的「塑膠佐料」,猶如一記打在人類身上的塑膠污染回力鏢。
▎三、珊瑚與海葵的新衣─透視微塑膠
珊瑚是構成珊瑚礁生態系的基礎生物群聚,主要依靠體內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得能量(自營),同時也保有活躍的主動攝食行為,能主動攝取食物(異營)。研究發現,無論是直接抓取或間接經由食物,珊瑚能將微塑膠吸收至體細胞內。此外,也發現這些微塑膠的存在會刺激珊瑚體內的免疫與發炎反應,進而提高對共生藻的免疫排斥作用,從而影響珊瑚與共生藻之間的穩定共生關係,可能讓珊瑚面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如:海洋暖化)變得更加脆弱(參考文獻③)。顯示海洋微塑膠污染對於珊瑚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脅,對原本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態系,更是火上添油。
為了觀察活體珊瑚蟲與海葵(珊瑚研究的替代生物)攝入微塑膠的過程,筆者透過薄荷醇處理實驗(公民科研角落),讓牠們排出體內共生藻,換上白化新衣,以利後續在解剖顯微鏡下觀察其攝入螢光微塑膠的過程。實驗中觀察到,海葵會將微塑膠移至口盤(如圖2所示),之後可以發現部分微塑膠會透過腸繫膜被釋出體外,顯示微塑膠能被送入海葵的腔腸內。圖3顯示,珊瑚經薄荷醇處理後,可去除共生藻在螢光顯微鏡下產生的紅色螢光干擾(如圖3C所示),因此能清楚觀察到珊瑚蟲累積微塑膠的情況(如圖3F所示)。
▎四、塑膠將成為人類「永續」遺產!?
自1950年代起,石化工業蓬勃發展,人類開始大量製造與使用塑膠。截至2017年,全球累計已生產約83億噸塑膠(體積超過4,000棟101大樓),其中大半是在當時近十年間所製造的。隨之產生的塑膠廢棄物高達約63億公噸,然而回收的塑膠廢棄物卻不到一成,且有八成仍存積於自然環境當中(參考資料⑤),像是「海洋塑膠聚集區─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其面積估計達160萬平方公里(約為45個台灣)。若任由這些塑膠廢棄物遺留於海洋環境中,持續風化碎解,最後將形成無數微塑膠顆粒,不但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危害,也會溢散進入大氣,和累積在海鮮當中,最終成為人類健康的浩劫。目前研究已顯示,微塑膠污染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在未來數十年間,科學家或許會發現微塑膠與慢性疾病、癌症、免疫功能下降等健康問題之間的更多關聯。
聯合國近年來積極推動減塑行動,透過現擬的《全球塑膠公約》草案,欲促成減塑的行動,包括:減少與替代塑膠製品、設計可重複使用與可回收的產品、發展無害環境的回收與處置方式,與強化塑膠廢棄物管理制度。然而牽涉到各國經濟利益問題,截至2024年底的韓國釜山會議仍未簽訂,但對於消除環境塑膠污染已成為與會各國的共識。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決定未來!塑膠發明的初衷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但長期的過度使用與不當廢棄,已對地球生態和人類健康形成了威脅,若不立即採取正確行動,塑膠污染危害將會代代相傳,情況發展會更加惡化!
公民科研角落
如何獲得白化的海葵或珊瑚?
薄荷醇是市售醒腦棒的主要化學活性成分,能引起清涼刺激效果。已知薄荷醇會影響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通道,導致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增加,從而讓動物產生冰冷感;此外,升高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也能誘發胞吐作用,因此,長期間歇性地將珊瑚或海葵暴露於適量薄荷醇(參閱參考文獻④),將導致其細
胞內鈣離子濃度不斷波動,而逐漸釋出細胞內的共生藻,可用於獲得完全白化的海葵或珊瑚,以作為研究的實驗材料。海葵每天被暴露於含有30毫克/公升薄荷醇的海水中8小時,以下是實驗期間海葵的變化情形觀察。
海葵在薄荷醇處理期間外觀顏色持續淡化 (上圖),
期間可發現海葵頻繁吐出深褐色團狀物如(下左圖) 所示,
經顯微鏡確認主要為共生藻 (下中圖)。
暴露期間海葵會出現個體分裂的情形 (下右圖) ,
有些海葵個體甚至再次分裂,這可能是薄荷醇引起的緊迫反應,以提高自身個體殘存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❶Traylor, S.D., et al., 2024. From the ocean to our kitchen table:
anthropogenic particles in the edible tissue of U.S. West Coast seafood
species. Front. Toxicol. 6, 1469995.
❷Nihart, A.J., et al., 2025.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 Med. 31, 1114–1119.
❸Tang, C.H., et al., 2024. Microplastics elicit an immune-agitative
state in coral. Sci. Total Environ. 908, 168406.
❹Matthews, J.L., et al., 2016. Menthol-induced bleaching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provides experimental aposymbiotic sea anemones (Aiptasia sp.) for symbiosis
investigations. J. Exp. Biol. 219, 306–310.
❺Geyer, R., et al., 2017.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Sci. Adv. 3, e17007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