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館長的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英文全名為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顧名思義,海生館具備海洋生物博物館(Museum of Marine Biology)以及水族館(Aquarium)兩大功能。海生館自2000年正式開幕營運,水族館(Aquarium)委外經營,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蔚為全國吸睛之遊憩勝地;博物館部分仍由公部門經營管理,負責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標本典藏以及科學教育的推動。齊全的海洋生物學研究人才、精良現代化的研究設備是推動博物館業務的原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海生館的研究成果,若以發表SCI論文的篇數來看,自2013年起至今,在全球水族館界中獨佔鰲頭,並且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美國新英格蘭水族館。為何海生館有這麼好的研究能力呢?答案就在於我們兼具博物館以及水族館兩大功能。
那麼,這麼好的海洋生物研究是怎麼做到的呢?「海洋生物研究怎麼做?」方法包羅萬象,本期僅列舉數項現正在海生館中進行的研究,以饗讀者,期望引領大眾多多了解海洋生物的奧祕。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館長的話
十七世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e(羅伯特・虎克)-複合式顯微鏡的設計者-為他的經典名著 ”Micrographia” (顯微圖譜)寫了一篇長達二十八頁的序文,闡述他顯微技術的先見與理念。虎克認為人類的感官(sense)、記憶力(memory)以及理解力(reason)常因無知忽視而鈍化,尤其感官能力遠遠落後於很多的生物………但藉著實驗科學的成果,卻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並使其臻至超越與完美!譬如,藉著顯微鏡,原本肉眼看不見的,却變得秋毫明察清晰可見,甚至讓我們發現腳下的泥土、周遭的環境、水滴、生物,竟然蘊含無數龐大的奇異世界!如其預測,藉著顯微技術的發展,人類於十九、廿世紀起作科學大躍進,終于看見那生命的中心微粒及遺傳分子。
海洋是生命之源,環境變遷及溫室效應讓我們開始重視海洋巨觀的變化,但往往當我們發現變化時,不是為時已晚,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而不知所措!唯有微觀與巨觀並重,運用顯微的研究方能真正了解海洋及其中的生物。「奧秘海洋」本期拋磚引玉呈現「顯微鏡下的海洋世界」,想要激勵一群「虎克」們,在絢麗激湍的海洋中,與我們欣賞那看也看不盡、讚嘆也讚嘆不完的美麗世界。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為提升本館在海洋生物與環境保育的功能,四月二十二日在「高雄海洋委員會」總部與「海洋保育署」簽定合作備忘錄。當日下午就匆匆返回館裏,躺在辦公桌上的是館訊的催稿…,本期內容包括「黑鮪危機」、「海洋食安與汙染」以及本館新南向「斯里蘭卡交流進度報告」。我對生猛海鮮,尤其是生魚片原本就因過敏而絕緣,並且以為人類美其名為「食」的文化而對於海洋資源需索無度之舉,其實極不足取;或者以國家城市開發、觀光發展之名,行破壞自然平衡之實,帶來嚴重海洋汙染等,也是十分令人扼腕!奈何卑微一己之力,無以回天…。希望與海保署合作後,海生館對於海洋資源與環境的保育,能有更多貢獻!巧的是:四月二十一日,也就是簽署備忘錄的前一天,收到本館嚴宏洋講座教授簡訊,言:原本四月底要與斯里蘭卡Peradeniya大學Namal教授在高雄商討往後教學合作的聚會,因一場在斯國境內發生的恐攻取消了。四月二十一日爆炸案後,該國境內大學全部停課,而Namal教授也就無法於四月底蒞臺與我們商討往後的交流了。短短兩日,我的行事曆活動竟與本期館訊內容千絲百縷連在一起,應該不是巧合吧?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挪亞方舟」意喻末日大毀滅時,存留餘種的一線生機。方舟孤零零漂浮在一片原本綠意盎然而如今却是萬物無法生存的死海當中…海洋是生命之源,但生命的毀滅却於海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只是生為萬物之靈的、負責管理保護萬物的人類,却不斷地忽視這現象………有云:「第六次大滅絕」,人類可能是罪魁禍首?
去年參加數次的國際國內研討會並演講,重新檢視海生館珊瑚研究的進展與目標;搜索、審視之餘,發現:珊瑚此一奇特的海洋物種,在人類科學進化史之外、在吾人開始萌發好奇研究之前,於變化詭譎的浩瀚海洋裏,或許已經在為自己的生存奮鬥很久很久了! 珊瑚其實是體質軟弱的,並且對於環境特別敏感;珊瑚是海中瑰麗的水晶宮,雖然易碎,却成為海洋裡多產的綠洲及海洋生物避護所。因為它敏感,更好反應環境變遷的隱而未現的影響;因為它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它的毀滅也預告地球萬物所將面臨的浩劫!
本期讓我們來了解如何為珊瑚打造挪亞方舟。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97期 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各位「奧祕海洋」的讀者,2019新年快樂!回顧過往數年的策畫與努力,最重要的成果中包括本館為因應推廣教育而成立的「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除了詳細地規劃如何將海生館的各項研究及教育資源推廣出去,並且改版館訊成為各位手中的「奧祕海洋」,定期出版以本館研究能量為主軸的海洋生物相關的訊息及知識。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希望成為傑出且非典型的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教育、典藏、展示均將不受限於場地與時間,藉著各種網路科技,希望能真實且迅速地提供第一手的海洋生物資源。新年伊始,先跟各位分享「線上線下海生館」將如何朝這目標前進。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96期 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大型生物常令我們關懷與敬畏…譬如陸地上的象與海中的鯨魚:自然界中,神奇的象群遷徙,巨鯨的潛沉隱現,其中奧秘如此吸引人但卻無法輕易被了解,而每當一步一步往前探索時,就越覺得我們人類的渺小。
最近,公務中常是鯨的話題……在不同的演講場合裡,宣導海生館鯨魚廣場之大翅鯨,黑色龐然軀體破浪舞躍,要帶領我們游向大海去探索海洋奧秘的科教理念;另一方面,參加第八屆海峽兩岸科學傳播論壇,於此盛會中,海生館科教同仁首次以本館明星動物—白鯨,賣力推出一齣展演,名為「貝魯卡的呼喚」,海中金絲雀Beluga化成貝貝、阿魯、卡卡三個角色,結合白鯨圈養的用心以及聲學研究成果,探索這原處極地的智慧海洋哺乳類,迷路歸家並如何接受反應外界環境,趣味盎然。
今年年底本館更要推出「白鯨特展」,由研究而特展,教導我們由遠而近,從陌生轉熟悉,提升保育的切身意識與了解,並期待正確看待圈養白鯨的意義。
白鯨是我們的寶貝。有時我常想,真正的智慧是:雖然想要知道更多,但因包容體諒,適可而止。對於寶貝,更要這樣才對。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95期 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這次講的是魚,我們希望進入它的世界…
「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談到魚之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莊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兩人如此你來我往。科學家究詰世務,提供了比莊惠兩人思辯更客觀具體的資料,來了解視、聽、言、動的魚的世界。我不是形容海生館是一座讓我們躍入海洋水晶宮的跳板嗎?本期專題中,在魚類生理、生化及多樣性領域引領風騷的生物學家們要帶領您躍入魚的世界裏。八月立秋處暑,西南氣流竟然旺盛地為海生館所在地恆春半島帶來大量雨水,天水與海連成一片,人與魚在豪雨中都分不清了。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94期 館長的話
海洋孕育生命。在遠古,海洋是無數生命形態產生的地方,是使無變有的地方。記得當年在美國求學時,第一堂細胞生物學,教授上的就是「水」,因為它的特性,讓生命順利踏上旅程,當時第一次實驗室研究的,就是海洋中海膽的受精與胚胎發育‧‧‧
因為水的特性,生物的生殖與繁殖得以綿延不絕。如今真知道何謂海洋孕育生命。對於海洋的敬畏,不僅僅因為其浩瀚無邊,深沉幽邃,而它所蘊涵的生命內容,才是令人震撼之處。
本期專題報導「海洋新生兒 (生殖與繁殖) 」與您分享幾種海洋生物的生殖與繁殖,閱讀時,最好想像海浪來去沖刷的聲音,希望能夠激發您欣賞並探索海洋生命的興趣。
夏天是熱鬧的季節,不僅預期我們的水族館展示將人潮鼎沸,海生館後場的各種活動以及學生暑期實習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更期望海生館所要傳播的科教展示及研究,能夠催生更多的「海洋新生兒」。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93期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2011年左右曾到夏威夷開會,同行者有數位本館研究同仁。夏威夷位於太平洋中,約略亞洲與美洲中間,群島地形奇特,有洶湧海岸,有深山幽谷,草木扶疏,氣候宜人。
更甚者,環境整潔,晚上門戶不閉,也看不到一隻蚊子,若非當時偶患傷風,精神不濟,不然真該到群島各處走走。
研討會中,某位學者報告有關浮泛於群島東方的大型海上垃圾漩渦,令我印象深刻:想想,我身處的夏威夷天堂,窗明几淨,一塵不染;而在不遠的海上,卻有一片綿延寬數百公里的太平洋大垃圾帶,正在那裏漩轉環遶!
人類何其自私,破壞自然生態者,莫之為甚,正所謂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本館長期發展海洋環境以及保育方面的研究,本期專欄總結海洋汙染之原因,並呈現其對生物的致命影響,盼望能起振聾發瞶之效。
研究發展不僅要造福人類,也要能永續保護自然,不然就沒意義了。海生館的研究以及教育也以此為目標。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92期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海生館館長
幾年前,海生館館區沿海路段,為了警示車輛誤入海灣,樹立了一具有趣的告示牌,上面寫著:「如果你的汽車會游泳,請照直開,不必煞車」(如上圖)。
告示牌中,路上行車變成了潛水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其實就有這種由陸上延伸到海中的功能:在諾大的海洋中,館裡的大水族展示缸更發揮潛望鏡或放大鏡的功能,讓我們這些陸地上的人,可以不經波濤駭浪,不受制於生理極限,輕鬆漫步進入海洋,穿越不同世界,近身貼近水族精靈。
也因此,本期專題,介紹海生館的維生系統是如何支援這麼大的大洋池、珊瑚池與所有的展缸;如何讓池裡的生物雖然離開海洋,卻仍然「如魚得水」。海生館全年無休,日夜二十四小時的生命維護正是靠著這些背後不為人知的重要運作。
另外,本館今年特展「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更延續上一次「透明魚」特展的精神,展演海洋生物驚人的力學與美學,期望我們都能耐心地慢步移動,細察吸收每一個展示傳達的知識訊息,如此就能帶著海洋生命的悸動,值回票價滿載而歸!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91期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海生館館長
古詩云:「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其實,何嘗不是:大「海」藏無盡呢?
大海蘊育無限資源;既慷慨又神祕、明朗又晦澀、時而溫柔時而暴躁,變化多端真是訴說不盡。「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除了享用大海之厚賜,我們更該以合理善用以及努力研究來回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海洋生物研究及教育為發展的基石,在安靜的海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生態的研究。研究人員更上山下海,並遠赴世界各地探索,在墾丁,不僅每年候鳥聚集,國內國外的學者也風聞而至。
本期館訊不是僅僅記載一項又一項的活動,而是描述在地標大翅鯨的帶領下,海生館研究之探險如何躍入無盡的大海,向未知之處游去。
來,請君一起!
海生館館長
古詩云:「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其實,何嘗不是:大「海」藏無盡呢?
大海蘊育無限資源;既慷慨又神祕、明朗又晦澀、時而溫柔時而暴躁,變化多端真是訴說不盡。「念哉斯意厚,努力事春耕」,除了享用大海之厚賜,我們更該以合理善用以及努力研究來回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海洋生物研究及教育為發展的基石,在安靜的海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生態的研究。研究人員更上山下海,並遠赴世界各地探索,在墾丁,不僅每年候鳥聚集,國內國外的學者也風聞而至。
本期館訊不是僅僅記載一項又一項的活動,而是描述在地標大翅鯨的帶領下,海生館研究之探險如何躍入無盡的大海,向未知之處游去。
來,請君一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