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海生館榮譽研究員 陳勇輝
▎緣起-定期更新展示的必要性
定期定時的展示更新是當今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必要手段之一,這與博物館採何種經營政策無關,且不論是公立或民營皆是如此。近年來,新型博物館的理念建議,將傳統「以物為主」,改為「以人為主」的展示方式,更注重觀眾的參與和體驗。前者重視「展品」本身的特色,多以單向傳輸的展示方式(如陳列)呈現出展品的特色與內涵。觀眾通常僅能遠觀,卻無法近距離欣賞;而以人為主的展示理念,則是以「觀眾」為中心,強調透過有趣互動的方式,拉近展品與觀眾間的距離,儘可能減少觀眾欣賞展品時產生的各類障礙,讓展示能與人產生互動(如藉由數位互動科技,隔空把玩古物)觀眾透過互動,藉此認識展品特色,並從中獲得樂趣與知識。因此「觀眾體驗」成為展示設計必要考慮的核心因素。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稱為海生館)之展示理念,以「重建活體物種自然生態之展示」為核心,透過營造貼近物種原始生活環境的設計,使展示更具真實性與教育意義;標本展示則為其次。整體設計主軸以生物多樣性為主,呈現物種與水生生態的多樣性,以及展現各類淡水與海洋生物的樣貌與生態情境,並依主題分成「臺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與「世界水域館」三大展示館。前兩館以活體展示為主,世界水域館只有部分區域,如古生物活化石區、企鵝、海鸚鵡、海豹、巨藻森林生態展示缸,和鯊魚特展示缸為活體展示。其他展區則採取多媒體影音科技,如立體投影的數位展示。
隨著時代進步,世界各地水族館推陳出新,多媒體影音與人機互動技術日新月異,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與5G高速網路技術進展,以往單靠引進大型物種(如鯨鯊)、稀有物種(如深海蜘蛛蟹)或明星物種(如皇帝企鵝)吸引參觀人潮的策略,已逐漸失去獨特的優勢。在此之下,海生館面臨多項困境與挑戰,活體展示的更新勢必要有突破性的策略。
▎物種引進與展示的保育考量
保育已是國際普遍重視的核心理念。隨著動物權益受到重視,全球水族館也逐漸面臨動物展示和福利相關的討論,其中以鯨豚議題特受到矚目。紀錄片《Blackfish》即是一個案例,反應出此類議題在社會上能引發廣泛關注,並使水族館持續檢視展示與管理方式。海生館的白鯨展示,也因應時代趨勢與展示理念的更新,在展示與管理上做出了相應調整。
▎政策與法規下的展示策略調整
此外,政府推出《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等相關規範,使水族館必須重新思考展示方向。未來如何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兼顧保育教育與觀眾吸引力,將是水族館持續面臨的重要挑戰。
▎過漁對展示物種數量與體型的影響
全球過漁現象不僅改變了海洋生態,也影響了經濟性及展示性物種的族群結構。在長期漁業壓力下,許多自然物種數量下降、棲地環境產生變化,部分物種甚至出現平均體型縮小及性成熟較早的情況。這些變化對水族館的展示工作也帶來挑戰。
近年來,海生館引進的展示物種中,種類數量偏低且平均體型較小,使得飼育、馴化與展示工作更具難度。一般來說,體型嬌小的魚種,其展示效果難以與大型個體相比。如大洋池中一隻錘頭鯊的現身,就足以引起遊客的注意;而體型嬌小的銀鱗鯧則需要以成群方式呈現,用「數大便是美」的概念,才能引發視覺上的震撼,吸引遊客的目光。
許多珊瑚礁魚類習性偏向獨來獨往,即使在同個展示缸,亦無法成群結隊;甚至有些個體具有強烈領域性(如黃背寬刻齒雀鯛),也會有驅逐其他個體靠近巢穴領域的習性。因此無論是大洋池,海底隧道珊瑚池,或巨藻森林生態展示區,展示個體都要有一定的尺寸,才能達到良好的展示效果。然而,過漁導致大尺寸個體減少,使館方在引進物種時,需要在小個體數量或大個體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都會科技型水族館的跨界發展
隨著維生系統的進步,水族館水源不再完全仰賴天然海水,藉著人工海水技術,內陸都會型水族館如雨後春荀般興起。除了展示活體之外,也整合了影音科技,提供遊客多樣的參觀體驗,如用LED燈陣創造戲劇性的照明效果,呈現創新的展演體驗。或是結合現代人社群分享的習慣,設計可供拍照的景點,如Xpark圓形水母展示缸,就吸引許多年輕人拍照打卡。
不管從過往活體單缸展示、自然生態模擬的造景設計,到現在邁入整合科技與活體展示的時代,其目標都是在於拉近觀眾與活體之間的觀賞距離,以及提供觀眾與物種之間多元互動體驗,增進觀眾對展示物種的理解與認識。
▎迎向未來:虛實整合,為展示再創新意
雖然當今多媒體影音科技盛行,活體展示仍是水族館重要的展示項目之一。儘管部分團體提出以虛擬科技取代活體展示的建議,但目前科技仍有限,無法如科幻電影《星艦迷航》虛擬實境的功能,能夠完全呈現出活體物種生命的全貌,此外,水生生態的動態變化具有高度隨機性,現有科技尚無法完全模擬其自然行為,以及其中因生命帶來的神祕吸引人之處。因此,若能透過創新的設計理念,結合合適的生態造景與影音互動技術,採取虛實整合的展示策略,可以模擬難以展示的物種行為,例如鯨鯊游向觀眾的情境,提供觀眾新型態的觀展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