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箱內包含互動性桌遊
文 / 林冠吟─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苦花、石賓、溪哥仔這些大眾耳熟能詳的淡水魚,您可能曾在山產店中見過牠們,甚至曾經在溪流中野釣過,不過您可能不知道這些在臺灣溪流中常見到的魚類,最初的種源可能來自中國大陸或是隨洋流而抵達臺灣。
相信來過海生館的讀者們對於「臺灣水域館」都印象深刻。為加深大眾對於臺灣淡水魚的認識,海生館在開館時,就規畫一處展區,藉由仿照野外實景與錄製環境聲音播出等方式,打造出高山溪流、河川中游、水庫及河口泥灘地等地景。遊客參訪其中,不僅能親身體驗到從高山到河口的自然環境差異,也能就近觀察不同棲地中的魚類物種和生活樣態。後來更藉由「臺灣淡水魚來龍去脈特展」和特展延伸的「淡水魚來龍去脈行動展示箱」,希望讓民眾跟學子們都能藉由生物來深入認識臺灣這片土地。
展示箱濃縮了特展的精華,讓老師與學生不用到海生館,在教室就能體驗海洋教育。展示箱中也有一般大眾必需知道的淡水魚知識,像是目前臺灣溪流中的淡水魚,依照種源來源可分為陸源性、海源性、外來種。例如陸源性淡水魚如臺灣纓口鰍,學者推測牠是在冰河時期,臺灣與大陸相連時,由閩北水系游到北臺灣,後來才向南部擴散。
而有著俗名「流氓」的鱸鰻則是屬於海源性淡水魚,其孵化後的幼體隨著洋流來到臺灣河口,而後才溯游而上,在河川中生長。至於外來種的入侵則多半與水族養殖業者的引進歷史有關。除此之外,此展示箱中也介紹了幾種常見淡水魚的特徵、生活習性、與人類的連結以及當前所面臨到的生存危機等。互動遊戲部分則包含桌遊組,可讓學員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體驗溪流淡水魚的一生會面臨哪些階段與挑戰,並從中學習到溪流保育之重要性。
高山溪流與許多原鄉部落居民的生活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故自前年起本館便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的師生合作,在屏東霧台國小開啟了一連串淡水魚主題科普教育推廣活動以及策展計畫,並在去年將成果呈現於海生館的《魯凱漁你相遇特展》。因為此種跨領域及跨單位的合作深受好評,故今年本館也將延伸發展出以排灣族文化為主的淡水魚主題教案,將赴屏東三地門部落尋訪在地耆老以及仍在使用傳統漁獵方式的族人,期盼藉由文史採集的方式,進一步豐富臺灣淡水魚的生命故事。精彩的內容也會在之後公布,讓大家更認識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