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玠文
圖 / 劉晏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小水滴到大海之前,會經過哪些地方呢?不同的水文、地理環境又會孕育出那些小生命?就讓我們用這張圖來瞧瞧吧!
溪流
臺灣約有130條河川滋養著我們的土地,並孕育了豐富的生態。在臺灣島冒出海面後,河川也逐步成形,但因為島上劇烈的地質變化,讓待在不同水系的生物有各自的演化與發展——有些魚終生都活在純淡水中,如臺灣國寶櫻花鉤吻鮭;有些魚則會在牠一生中的某個階段回到海裡,如部分鰕虎魚類。
湖泊、池塘
湖泊與池塘都是在臺灣常見的景觀,不過湖泊通常比較深、池塘比較淺。池塘是臺灣早期農業社會時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而美麗的湖泊則吸引了許多人前往遊憩,例如南投的「日月潭」就是許多國外旅人來臺灣旅遊時必去的景點。
河口
河川、溪流入海前的區域,被稱為「河口生態系」,這裡涵蓋了水域和陸域的生態系統,其中絕大部分可被歸為「沼澤生態系」。生態學家認為沼澤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地方,因為來自上游的河水帶著大量的有機物質流下,在河口慢慢沉澱,這些有機物質都是如魚、蝦、貝類的美食,也滋養著水生植物、昆蟲等生物,部分哺乳類與鳥類也會到此覓食。
潮間帶
潮間帶是海洋與陸地交會的地區,在退潮時暴露在空氣中,但漲潮時就會被潮水覆蓋。而岩石間在退潮時仍充滿海水的地方就叫做「潮池」,除了是許多人親近海洋的第一線外,也是許多小生物躲避大魚侵擾的地點。為了應付潮間帶變化多端的環境,生活其中的生物也發展出不同於海洋生物的特徵,以克服大自然的挑戰。
大海
小水滴終於流到大海!
海洋裡的生物就更加包羅萬象啦!為了維持美麗的海洋與豐富的生態,大家都要好好愛護海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