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倒數2048,被掏空的海洋!




文/總編輯  

海洋快被掏空了!

依據科學家十幾年前的預測,若人類捕撈海洋漁獲的速率不變,在補獲量遠高於天然滋生量的狀況下,幾個十年後就將面臨無魚可抓的局面。海洋資源枯竭是真的嗎?怎麼辦呢? 是否不要抓魚,改吃養殖魚就可解決? 我們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在使用海洋資源,除了我們自己""海鮮(漁業),我們還有"觀賞"需求(水族觀賞產業),甚至連我們的寵物也在消費海鮮製品(飼料及罐頭等),只是我們未能察覺。本期《奧秘海洋》雙月刊特邀海洋生物研究人員,以貼近民眾的方式來分享他()們眼中所見、心裏所想的海洋保育,期待能提供一些方向,讓大眾能正視並有所作為,如同形成「禁用塑膠吸管」的全民共識歷程,從「認識魚,吃對魚」開始,凝聚下一波的海洋保育行動。

館長的話



海生館館訊迄今已發行100期,而自從刊名改為《奧秘海洋》(84)以來,也有17期了,每一期的刊出都是主編精心之作,象徵我們對於傳播海洋生物教育、研究、典藏和展示等使命不曾鬆懈,努力耕耘的精神。「奧秘海洋」英文「The Omics in the Ocean」,Omics 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重要的概念與方法,結合跨領域、由分子而至個體,甚至整個生態系,利用數理推算統計,來看特定現象的整體組成及變化,進而鉅細靡遺,掌握整個生命脈動。「Omics」發音近似「奧秘」,而海洋奧秘的闡發正是本館的中心目標。蔚藍海洋千年來推動生命運轉,而了解海洋、善用海洋及保育海洋又非推廣研究教育不為功。因此《奧秘海洋》不僅僅是「館訊」而已,而是點亮的燈、指引出進入海洋豐富寶藏的渠道。

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海生館的「挑海鮮」活動,講師正在教大家如何正確選擇永續海產,讓大海生生不息,永續經營。

海洋饕客必備的「臺灣魚類資料庫」及臺灣海鮮文化導讀


2018年5月修訂第五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人工複製「多莉」─ 談發展「珊瑚礁觀賞魚」 繁養殖技術的願景


海生館領先全球,成功人工繁殖的Dory(圖中藍色魚身黃尾巴者),學名為擬刺尾鯛,俗稱藍倒吊,具有存活率高,習慣吃人工飼料及容易飼養等優勢,是理想的水族箱觀賞魚類。期待未來可以人工繁殖取代野外採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文圖—呂明毅博士—海生館生物馴養組


珊瑚礁魚類面臨的生存危機
 還記得電影《海底總動員2》中那健忘又搞笑的主角多莉(Dory)嗎?牠真實的名字是擬刺尾鯛 Paracanthurus hepatus),俗稱藍倒吊,是珊瑚礁生態系中重要的魚族之一。不過近幾年來,多莉與牠的同類們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

鯊魚粉絲的真心話: 走出傳統海鮮迷思




文圖-蘇珊慧- Congratulafins執行

鯊魚真的像電影演的那樣嗎?
臺灣四周環海,魚類一直是居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從宋朝開始就有漁民在臺灣周圍頻繁捕魚的紀錄;荷蘭殖民期間建立了報關、發照申報漁獲、繳稅等相關制度;明鄭時期予以發照並開始將不同的漁業分開管理;清朝則開始實施船員登記;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量引進漁業技術、漁具、漁法等;民國初期漁業技術持續進步,漁獲也持續成長。隨著時代發展,捕撈技術日漸優異,但卻沒有與時俱進的漁業規範,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等因素,都使得海洋資源面臨岌岌可危的狀況。

為受傷海龜打造一個 友善的醫療環境


海生館收容中心的收容池,也是受傷海龜暫時的家。每個池子都設有水管與石頭,讓海龜可以磨背,並持續注入海水,盡量讓海龜擁有舒適的康復環境。(雷思瑜 攝)

資訊提供 李宗賢博士─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助理研究員
採訪整理報導 文─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臺灣雖然四面環海,但過去卻長期缺乏統籌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的單位,直到去年(2018)成立了專責管理海洋相關事務的海洋保育署 (簡稱海保署),終於為臺灣海洋的生態保育注入強心針。為了有效施政,海保署在今年(2019)422日與海生館簽訂了合作備忘錄(MOU),連同海科館與自然科學博物館一同攜手合作,共同擬定保育計畫,打造友善海洋的環境。

從平面營造立體空間情境揭開「世界水域館」解說牌的視覺饗宴

滑齒龍乃具有人工智慧的虛擬古生物,解說牌以頭大尾小的方式表現出深邃的情境。

文|陳勇輝博士|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重現的極端自然生態
世界水域館的展示是利用3D立體影像的數位手法去呈現出無法或難以展示的極端生態系。館內的四大展示主題為遠古海洋(Ancient Ocean)、巨大海藻森林(Kelp Forest)、深海生態(Deep Sea)與極地生態(Polar Ecology),其中極地生態區分為南北極兩大生態系;遠古海洋所代表的就是遠古時代的海洋,亦就是時光極遠的展現,巨大海藻森林就是體型極大化的呈現,深海就是空間極深的情景,而極地則以極端酷寒環境為表現的重點。簡單來說,世界水域館就是要展示世界上環境極端異常的生態系,其展示規劃的設計仍遵循本館一直以來,以「重建自然生態」為主要理念,時間上則是以跨年代的串連為主要手法。

《奧秘海洋》館訊雙月刊的前世今生



NO.01期(創刊號81年5月10日)-29期(88年12月)

文|林君寧|海生館出版中心

契子
「破百」,海生館館訊發行第100期了,不僅見證海生館於2000年開館至今近20年的歷程,更是激勵我們往前邁進、破繭蛻變的重要里程碑。

當科學遇見美學透明魚@馬來西亞吉隆坡城中城水族館

吉隆坡城中城水族館之透明魚特展文宣


-張至維博士-海生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張至維博士-海生館展示組副研究員;李珍妮博士-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

沈浸在刻意營造的黑暗氛圍裡,一盤盤以背光襯托出的絢彩透明魚標本。
雀斯派倫特費雪的奇幻旅程,驚艷再現。


海生館《雀斯派倫特費雪的秘密《(透明魚)特展,延續1068月至1077月在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首發驚艷的熱潮,歷經半年的籌備,於1081月至3月的吉隆坡城中城水族館 (Aquarium KLCC) 內經典再現,這是本特展在馬來西亞境內巡迴的第二站。

同樣是「當科學遇到美學」,這些在科學研究室中常用的透明染色魚骨骼標本,從臺灣海生館出發,前進海外學術殿堂以激發新南向學子在厚植基礎的科研學習,並讓觀者驚嘆於其美學;本次更前進當地熱門的水族館,再次完美展現本展覽「結合科學與美學的影響力」。

超越時空的「故宮動物園」特展來囉!


《故宮動物園》導覽手冊的封面。本次特展完全針對小朋友,故可以看到有各種古畫以及各館所的Q版代表動物。

2019年7-9月科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