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鯊魚粉絲的真心話: 走出傳統海鮮迷思




文圖-蘇珊慧- Congratulafins執行

鯊魚真的像電影演的那樣嗎?
臺灣四周環海,魚類一直是居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從宋朝開始就有漁民在臺灣周圍頻繁捕魚的紀錄;荷蘭殖民期間建立了報關、發照申報漁獲、繳稅等相關制度;明鄭時期予以發照並開始將不同的漁業分開管理;清朝則開始實施船員登記;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量引進漁業技術、漁具、漁法等;民國初期漁業技術持續進步,漁獲也持續成長。隨著時代發展,捕撈技術日漸優異,但卻沒有與時俱進的漁業規範,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等因素,都使得海洋資源面臨岌岌可危的狀況。


相較於陸地上看得見的食物,例如:畜產動物以及蔬果等,民眾對海洋生物的了解程度相當低。原因無他,因為多數人不用說觀察,連看見這些生物都很難,又或者是只在漁港看過漁獲,但是沒有在水裡看過,對於海洋生態可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因而造成不正確的資源利用觀念。

鯊魚或魟魚,都是很早以前就存於地球上的物種,因為牠們的外表與一般魚類不同,加上有的物種牙齒又大又多排,經常成為小說家幻想的對象,被編造成可怕的吃人獸。然而實際上牠們大多非常溫馴,甚至膽小、怕人。

多數人因為觀賞過《大白鯊》(Jaws)或是相關的鯊魚電影,而對鯊魚存在很深的偏見,但其實他們對「把人類當食物」這件事一點興趣都沒有,這可以從科學家的食性研究中獲得證實。根據鯊魚攻擊事件的統計,通常會造成「測試攻擊」事件的,往往都是身上有魚的漁獵者,或者像受傷生物瘋狂拍打水花的衝浪者或者游泳的人。所謂的測試攻擊指的是:鯊魚在還不確定一個物體是不是要吃的時候,會先用眼觀察、用電流測試器「勞倫氏壺腹」撞擊、齧咬,完全確定要食用之後,才會張大嘴巴吞下。




吃魚翅好有罪惡感?
但去日本一定要來客蒲燒鰻?
全世界的鯊魚目前有紀錄的有500多種,從大到跟公車一樣的鯨鯊,乃至小到可以一手掌握的棘鮫。有需要懷胎很久的胎生物種,也有產卵幾個月就會孵化的卵生物種。不同的繁殖策略,也導致每個物種的生物量迥異。一般人常常以為人類對鯊魚的利用方式只有魚翅,其實不然,全世界常見的鯊魚利用方式有:魚排、魚片、鯊魚煙、魚丸、魚板、魚漿製品、魚翅、軟骨素、角鯊烯、脊椎項鍊、牙齒項鍊、寵物食品等。其實鯊魚的製品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很難避免食用或使用。

那麼,使用鯊魚相關的產品,是否不環保且甚至該被肉搜或獵巫呢?在漁業混獲難以避免的狀態下,誤捕的魚獲如果已經死亡,帶回食用會是比較不浪費資源的做法,且如果利用的物種是繁殖策略會有較多子代的,加上相關的詳細規範和管理,配合食藥署的食物成分標示明確,可在合理範圍利用這些資源。筆者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海鮮物種瀕危等級(表一),你會發現有很多我們常食用的魚種,狀態比某些鯊魚嚴重很多。


表一、常被討論的食用物種瀕危等級

極度瀕危
瀕危
近危
易危
無危
資料不足
南太平洋黑鮪
大西洋黑鮪
太平洋黑鮪
黃鰭鮪
白鯧
灰貂鮫
歐洲鰻
日本鰻
大目鮪
長鰭鮪
矛尾翻車魚
星貂鮫

紅肉丫髻鮫
圓尾翻車魚
水鯊





狗鮫屬(鯊魚)





如何挑海鮮,哪些魚種不要吃?
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目前臺灣除了配合國際漁業組織的鮪魚限捕以外,對於其餘各魚種的的捕撈量以及捕撈體長還沒有規範以及限制,這對像鯊魚這種生活史週期較長的物種,是比較不友善的。食藥署方面,食品相關的標示落實也還有待加強。期許漁業署以及新成立的海洋保育署,在未來可以與相關學術或者民間團體合作,找出建議的捕撈量以及體長限制,讓大家在無法有效避免使用到這些資源的狀態下,也可以不過度消耗地球資源。不過在相關法規研擬及落實之前,盡量減少食用你無法判斷是否為永續利用的魚種吧。

此外,消費者也可購買類似有機蔬菜的永續海鮮生態標章的產品,世界常見海鮮永續生態標章如表二所示。海鮮標章固然是很好的參考指標,但也不是萬靈丹,畢竟如同前述,海裡的東西不如陸地上的容易看見,即便「永續海洋」概念推行多年,仍有許多未解的灰色地帶。很多標章都還在努力將捕撈流程與後續漁獲處理問題透明化。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慢慢學會認識魚類,例如:是否瀕危?是否是在地魚種(碳足跡低)?若是對海洋生物不熟悉,許多學者專家也總結了多年的觀察與統計,並將研究成果發展成線上資料庫供大家查詢。想為海洋保育盡份心力的朋友們,不妨利用本文提供的資料庫,邁出「年年有魚」的第一步。

永續海鮮資料庫推薦:

Fish Checker 瀕危魚類辨識app

Seafood Guide海鮮選擇指引

Seafood Watch


延伸資訊:
Congratulafins 【喜宴不用魚翅,讓鯊也能永浴在愛河裡】是兩個喜愛鯊魚的好朋友Susan Christina為鯊魚請命的非營利組織,希望藉由教育來化解對鯊魚的恐懼與誤會,進而護鯊愛海洋。她們常用可愛的插畫倡議海洋生物保育概念,想了解更多可上她們的官網看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