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92期封面故事│豢養一塊海洋



文/總編輯

將海洋複製到水族缸中,讓無法於水中呼吸的人們一窺海洋世界,藉以啟發探索生命奧秘及保育海洋之熱情,這不僅是海洋生物博物館的豪情壯志,也是民眾的殷切期盼。

但要如何複製海洋?要如何滿足其中各種生物獨特的生存需求、永續活潑的展示以及將此過程轉譯為科普內函教育大眾?這可非一蹴可幾的任務,研究人員必須謙恭自居,藉以觀察參透自然造物之妙,以各種科學方法解明海洋生命奇幻的營生繁衍機轉;水族維護飼育人員則需視之為己出,時時刻刻細心照護;科教展覽行政人員則需以赤子之心,用各樣智慧向外散播海洋文化的種子。

當然,這一切的運轉就有如海洋裡的各樣元素、繁複的生物多樣性,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但也絕非能一支獨秀,需相互協調,有條不紊的各司其職,按著樂譜,時而高揚,時而休止,方能在訪客前奏出海洋生命的天籟樂章。

92期館長的話



文/陳啟祥
     海生館館長

幾年前,海生館館區沿海路段,為了警示車輛誤入海灣,樹立了一具有趣的告示牌,上面寫著:「如果你的汽車會游泳,請照直開,不必煞車」(如上圖)。

告示牌中,路上行車變成了潛水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其實就有這種由陸上延伸到海中的功能:在諾大的海洋中,館裡的大水族展示缸更發揮潛望鏡或放大鏡的功能,讓我們這些陸地上的人,可以不經波濤駭浪,不受制於生理極限,輕鬆漫步進入海洋,穿越不同世界,近身貼近水族精靈。

也因此,本期專題,介紹海生館的維生系統是如何支援這麼大的大洋池、珊瑚池與所有的展缸;如何讓池裡的生物雖然離開海洋,卻仍然「如魚得水」。海生館全年無休,日夜二十四小時的生命維護正是靠著這些背後不為人知的重要運作。

另外,本館今年特展「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更延續上一次「透明魚」特展的精神,展演海洋生物驚人的力學與美學,期望我們都能耐心地慢步移動,細察吸收每一個展示傳達的知識訊息,如此就能帶著海洋生命的悸動,值回票價滿載而歸!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豢養一塊海洋

文/陳君夷
圖/蕭美足

養過魚的朋友都知道,要讓缸裡的生物活潑健康,需要花費許多心力維持,若養的是海水缸,便更是費工,樣樣馬虎不得,常常一個不小心或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狀況,就整個倒缸,裡頭全部生物死光。一般家裡魚缸如此,像海生館內動輒幾千公噸的展缸,是怎麼從2000年開館至今,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安然運作到現在呢?

海生館最初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將海洋搬進博物館,透過有系統的規劃展示,讓民眾安全地接觸海洋與活體生物,透過眼看、手摸與恍如置身在海底,用全身感官去感受海洋的驚奇美妙,再配合導覽解說與各樣特展,深入認識海洋,希冀這樣感官與智性結合的體驗,燃起人們對海洋好奇與愛護的心。

但將海洋搬進博物館,在實務運作上,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其實超乎一般人想像。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海水中的大數據

(海生館版權所有)
一兩個數據,可以讓我們知道當下的情況,而長期的連續數據,則可以讓我們歸納出現象。在這大數據時代,靠著海量的棋譜,可以讓AI機器人AlphaGo戰勝棋王,而大數據在海洋領域,其實已不是陌生名詞,長年累積的水質數據,是怎麼被解讀的?又怎麼運用在海洋研究上呢?

文/陳君夷

十年前的某天傍晚,海生館海洋環境化學研究室的孟培傑博士【註1】接到一通來自前場生物照護部門的電話,他們要跟孟博士借DO meter【註2】,當下孟博士的直覺告訴他情況有異,他詢問照護部門人員發生了什麼事?為何需要借DO meter?部門人員支吾地說:「沒事,就量量水質」,詢問不出確切結果的情況下,孟博士心裡閃過一絲擔憂,他即刻派助理前往前場測量,並特地交代助理,不管測出來的結果如何,一定要馬上向他回報。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超大型水族缸的命脈-維生系統



文圖/韓僑權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 助理研究員

海生館為何要有維生系統呢?是要維誰的生呢?

維生系統顧名思義就是以人工維持生物生存、延續生命的設備或系統,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裡就可以看到許多,其中不可少的就是供應氧氣的系統。無論是陸上或水中的生物,絕大多數都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對於海生館水族缸中的各式生物而言,要如何供應氧氣及乾淨的水質就是「水族維生系統」最主要的功能。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生生不息的水族館

海生館台灣水域館大洋池(王昱堡攝)


文/張桂祥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

全球大型水族館數量與日俱增,各個水族館所展示魚隻由數萬至數十萬隻。而這些展示魚大部份均來自野外捕撈,再運送到世界各地的水族館。運送過程中,魚隻死亡情況屢見不鮮。所以,若能夠在水族館中自行繁殖魚苗,將可減少野外族群被捕撈壓力,達到生物永續展示的目的。

然而,目前全球販售的海水觀賞魚能在人工環境下繁殖的種類寥寥可數。推究原因,親魚的保種、幼魚的生長水質條件、及魚苗的適口性食物等為最可能影響魚苗存活的原因。

其中以如何針對各種魚苗的口徑(嘴巴的大小),供應合適大小且營養的食物,是成功人工繁殖海水觀賞魚的關鍵,對於口徑極小的珊瑚礁魚類而言,更是如此。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珊瑚水族缸的維生系統

海生館珊瑚展區(林清哲/攝)


文圖/郭富雯
         海生館企劃研究組 研究助理

以珊瑚為主的展示缸在坊間水族館經常可見,生物鮮豔的外貌除讓人目不暇給外,隨水流搖曳的姿態更令人感到舒壓。一座珊瑚水族缸到底需要配置哪些類型的維生系統,才能支撐起這座微小的水下熱帶雨林呢?

全球珊瑚礁的分佈主要座落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潔淨海域,而一套完善的維生系統就是要能模擬出野外珊瑚礁的水域環境,透過各式的軟硬體來進行模擬建置,珊瑚及其周邊生物就能在缸內生長。

以下介紹養殖珊瑚的幾項重要周邊設施: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海洋生物「便便」去哪兒?

海參將潮池底砂與有機碎屑一同食入
從便便內可看出無法被消化的砂粒一同排出
(杜侑哲/攝)

文/林乃正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家中有養寵物的朋友一定了解,照顧可愛的寵物除了供吃供住,還需具備處理便便的專業,例如在網路社群上,豢養貓咪的飼主就常被戲稱為「鏟屎官」,為了配合貓的便便習性,貓主子要選用能快速包覆、吸濕及除臭的人工「貓沙」放入便便盆中,貓咪來便便後,專業「鏟屎官」就得鏟屎清除,並定期更換貓沙,以維持環境衛生及貓咪的健康。

動物園也是如此,除了餵食及與動物互動,清潔人員必須時常清除大象、駱駝、羚羊‧‧‧等動物的排泄物,將動物們的起居環境打掃乾淨,避免病菌滋生,減少動物們生病或傷口感染的機會。

那水族館呢?魚的便便都去哪兒了呢?參觀大型水族館時,有時可看到潛水人員在水缸內餵食魚群或清潔玻璃,但從未看到他們在幫魚群清理便便,那這些海洋生物的便便都去哪呢?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Tactile Learning 指尖海洋探索─數位及感官學習應用於視障教育

引導視障學習者觸摸螺貝類的紋理

文/林佩蓉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106年本館執行「看見心海洋體驗計畫」,該計畫最初的發想,來自一位國際知名的螺貝類生物學與古生物學家海拉特.韋梅耶(Geerat Vermeiji),他是當今最優秀的演化生物學家之一,世界研究軟體動物的權威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也是美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在出生後不久就罹患罕見的青光眼,在4歲那一年失明,然而看不見並沒有阻止他發光發熱,成就傳奇的一生。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駕著超時空探查艇去探險



文圖/陳勇輝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助理研究員

跨越時空 探索未知

海洋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新奇事物,往往超乎人類的想像,但透過資訊科技的創新整合,讓人類可以輕易地跨越時空障礙,前往不同時空的生態系進行探索,這就是世界水域館超時空探查艇的設計理念。

蓄勢待發的超時空探查艇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韓」流來囉!─韓國樂天水族館造訪記趣

與韓國樂天水族館貴賓合照

文/陳勇輝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助理研究員)
圖/樂天水族館提供

韓國樂天水族館(Lotte World Aquarium),是韓國最大零售業樂天國際集團旗下的商業型水族館。近年來,打破商業水族館慣常的作風,積極投入海洋生物研究及水族展示教育活動,並配合國家政策舉辦水族館職涯探索營隊,讓各級學子進入水族館場域,體驗水族館人員的各類工作,如擔任短期飼育人員,學習照料生物或是展場解說導覽人員,提供一個在學學生全方位的職業探索的海洋學習場景。

韓國樂天水族館園區全景圖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游・行》─行?不行?│ 特展幕後故事(上)

《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海報

文圖/蕭美足
         海生館展示組 技士

今年二月,海生館推出了新的特展《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推出後頗獲民眾好評,整個特展是如何構思與執行的呢?讓策展人來告訴你幕後故事。

從DM談起

特展不僅只是擺設上的設計,它還結合了各類創作藝術,包含簡潔洗鍊的文案、專業美編設計、展示空間規劃、自然生動的標本與模型製作、還有各種觸動人心的展品‧‧‧等,期使觀眾驚訝創作者的想像與智慧。

但這次《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卻盡量屏除人工的雕琢,以突顯大自然造化之妙,例如這次的DM就是以未經修圖的主題生物生態照所製成的明信片,共計有大斑躄魚、尖吻單棘魨、薄殼雪銼蛤、大旋鰓蟲、條紋蝦魚、莫三比克瓢鰕虎等6種圖樣款式,除了主要的展覽資訊外,不做多餘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