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豢養一塊海洋

文/陳君夷
圖/蕭美足

養過魚的朋友都知道,要讓缸裡的生物活潑健康,需要花費許多心力維持,若養的是海水缸,便更是費工,樣樣馬虎不得,常常一個不小心或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狀況,就整個倒缸,裡頭全部生物死光。一般家裡魚缸如此,像海生館內動輒幾千公噸的展缸,是怎麼從2000年開館至今,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安然運作到現在呢?

海生館最初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將海洋搬進博物館,透過有系統的規劃展示,讓民眾安全地接觸海洋與活體生物,透過眼看、手摸與恍如置身在海底,用全身感官去感受海洋的驚奇美妙,再配合導覽解說與各樣特展,深入認識海洋,希冀這樣感官與智性結合的體驗,燃起人們對海洋好奇與愛護的心。

但將海洋搬進博物館,在實務運作上,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其實超乎一般人想像。






比如要選什麼樣的生物?淡水或海水?動線如何規劃,才能讓民眾知道海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展缸要怎麼建置起來?而每種生物需要的生存條件都不盡相同,像珊瑚需要20-30度的環境、白鯨池則得維持在17度以下、企鵝則是需要極地環境...等,如何建置適合每種生物的環境並長期維持,是一項人前看起來稀鬆平常,但背後卻得有研究團隊、生物照護團隊、行政團隊...等等不同專業人員去支撐起整個水族館的運作。

因此這期館訊,我們將帶領您進入幾千噸的展缸背後,看看海生館展缸平常是怎麼運作的?

比如展缸的命脈─維生系統,有哪些裝置、怎麼運作的?展缸裡那麼多水怎麼來的?展缸裡的水質怎麼監測?展缸裡的魚生小魚了要怎麼照顧?若要在家養殖珊瑚缸,要怎麼挑選周邊設備呢?還有海洋生物這麼多,牠們的大便都去哪了?...等有趣問題。

海生館花費許多心力切了一塊海洋進博物館,為的不是營利,而是希望透過整個展館,讓人們安全無虞的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進一步愛護海洋,下次到海生館,別忘記展缸背後有一群團隊正默默的細心照顧生物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