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游・行》─行?不行?│ 特展幕後故事(上)

《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海報

文圖/蕭美足
         海生館展示組 技士

今年二月,海生館推出了新的特展《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推出後頗獲民眾好評,整個特展是如何構思與執行的呢?讓策展人來告訴你幕後故事。

從DM談起

特展不僅只是擺設上的設計,它還結合了各類創作藝術,包含簡潔洗鍊的文案、專業美編設計、展示空間規劃、自然生動的標本與模型製作、還有各種觸動人心的展品‧‧‧等,期使觀眾驚訝創作者的想像與智慧。

但這次《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卻盡量屏除人工的雕琢,以突顯大自然造化之妙,例如這次的DM就是以未經修圖的主題生物生態照所製成的明信片,共計有大斑躄魚、尖吻單棘魨、薄殼雪銼蛤、大旋鰓蟲、條紋蝦魚、莫三比克瓢鰕虎等6種圖樣款式,除了主要的展覽資訊外,不做多餘設計。




開展後春節期間,多數遊客反應只收集到4種,頻頻洽詢是否有隱藏版?後來經志工觀察發現,原來帶點紅色喜氣的躄魚和薄殼雪銼蛤DM最受歡迎,這二款很快就被索取完,而綠色調的條紋蝦魚則殿後。這樣的設計解決了以往DM隨處被棄置的問題,民眾都很開心的取閱收藏,DM就不再只是一張被隨手丟棄的傳單。

遊行特展共有6款DM,分別代表各區的展示主題,
以大斑躄魚為例(右上圖),展示的主題為特化的魚鰭,
牠頭上用以吸引獵物的釣竿,其實是由第一背鰭棘特化而成。

入口意像

這是一個可以拍照、玩樂的意像,相信喜歡看漫畫的人,對這扇門應該不陌生,原始的設計主要目的希望具有3項功能:窺視、互動、打卡拍照。櫥窗式設計,窗格內的展示內容必須要動手去推拉木門,才能得知裡面有什麼?至於小椅子與小桌子純粹是滿足民眾愛拍照打卡與休息使用。這面牆在製作時,同仁都表示會有安全疑慮,擔心可能會導致民眾夾傷。為此製作過程中,策展團隊與木作團隊不斷地討論、試驗與溝通,裡裡外外檢視並安裝防護及防夾措施。開幕當天,這面牆不負團隊期望地成為了大家爭相拍照的打卡點。

入口牆面可拉推的互動設計
民眾必須要推動拉門才能得知裡面藏有什麼驚喜

游行特展導入區

策展團隊戲稱這是地方支援中央,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最佳案例,整合館內現有資源,黑底鏡面不做改變,利用前一特展《雀斯派倫特.費雪特展》之直立珠子,將其橫掛,調整燈光原有投射方式,並加入建膜後3D列印出的窩鞭毛藻藍燈,營造藍眼淚的意像。這樣還不夠!大家集思廣益,運用發光二極體與之前特展使用過的壓克力罩,製作出會發光的水母燈。看似很美的背後,用了些小心機,主要是因為半圓形壓克力罩已使用多次磨損嚴重,將計就計,就以冷光源冷色調處理,製造出朦朧感,讓民眾猶如走進靜謐的藍海隧道。
導入區整合館內現有可再利用資源
盡量沿用及活化前一特展留下的設施(上圖)
除降低經費成本外,亦成功營造藍色夜光海的氛圍(下圖)


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B區)

海裡的生物千奇百怪,但是哪些是動物?哪些是植物?大家都分辨得出來嗎?有人說動物和植物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會不會動,但這樣的答案是正確的嗎?此區即在說明牠們的差異。我們一般所說的「運動」,在海洋中其實包含了運動和移動,運動可以是吸口氣、也可以是全身擺動,移動則是整個身體有位移,陽燧足就是會運動又會移動的海洋動物。

以開門見山的方式,運用碰觸式遊戲互動裝置
讓民眾知道哪些海洋動物經常被誤認為植物

備註:《游・行》─行?不行?│ 特展幕後故事(下)將於93期館訊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