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ICC國際海洋淨灘行動:一場公民皆可參與的科學調查

一起為下一代留住一個乾淨美麗的沙灘 (Rex Lee攝)

文/林冠吟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2015年,一部由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所拍攝的短片,在YouTube頻道上受到矚目,並且被大量轉發分享。畫面中,研究人員協助一隻受傷的海龜清除鼻孔中的異物,結果竟然從海龜的鼻孔中拉出一根長長的塑膠吸管,此過程可見海龜痛苦不堪的表情,令人震撼。

這個短片不僅讓觀看者反思自己慣於使用塑膠製品的生活,對大自然造成的負面衝擊,同時也間接促使「減塑生活」、「淨灘」等活動逐漸成為全球熱門的話題。

強調「分類與調查」的ICC國際淨灘行動

根據知名淨灘平台「愛海小旅行」的資料,2017年臺灣各地總共有400場以上的淨灘活動,尚未包括其他自發性或民間企業舉辦的淨灘活動。然而,大家這麼努力淨灘,除了使沙灘暫時變乾淨之外,是否真的能促進改變呢?




其實早在18年前,為了使淨灘的成果更具備影響力,黑潮海洋文化教育基金會便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ICC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結合另外4個在地關注海洋議題的組織成立「清淨海洋行動聯盟」一同辦理淨灘。

相較於一般淨灘,只強調把沙灘上的廢棄物撿拾乾淨,ICC國際淨灘行動則更加著重於淨灘後的廢棄物分類、調查及分析。

倘若您參與一場ICC國際淨灘行動,它的流程會是:參與者至海邊將垃圾裝進袋子裡,接著再集中到空地上進行秤重、分類。廢棄物將被區分為5大類別,如:生活垃圾與遊憩行為、醫療及個人衛生用品、抽菸、漁業與休閒釣魚和當地關心的廢棄物。接著參與者在記錄表上記下調查數量,並上傳至「愛海小旅行」的網站。

這些由各地淨灘參與者所回報的第一手資料,將成為海洋生物學者研究的基礎數據,或是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的參考資料。總體而言,ICC國際淨灘行動不只是淨灘,更像是一種公民皆可參與的科學調查行動。

改善海洋塑膠污染的狀況,除了參與淨灘活動,
更有賴民眾和政策從源頭的減量行為。(Rex Lee攝)


在海洋日一起「塑戰塑決」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塑戰塑決(Beat the plastic pollution)」,海生館為響應這個概念,便於6月9日在車城鄉龜山大橋下的沙灘進行ICC國際淨灘行動。

即便活動當天氣候相當炎熱,仍有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一同來參與淨灘,還有「車城國中」的單車社團、「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成員組團報名。短短半小時內,大家便合力撿拾約150公斤的海洋廢棄物。

此次活動採用「臺灣國際淨灘紀錄表(ICC)」,
先由引導員分組講解記錄方法和塑膠汙染的嚴重性,再開始淨灘。
(Rex Lee攝)

這些廢棄物的成分以塑膠瓶蓋為最大宗,其次為寶特瓶與玻璃瓶。因為沙灘附近平時有居民從事捕魚行為,因此現場也有不少漁網和釣魚用具等廢棄物。

依據調查,漁具佔了海洋塑膠廢棄物的七成,
而這些漁具也對海洋生物帶來沉痛的傷害。
(Rex Lee攝)
活動結束後,不少小朋友驚呼:「沒想到海邊有這麼多垃圾!」同時願意在未來繼續守護海洋。也有家長認為,這次淨灘是很好的環境教育體驗,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在下一代的心中埋下保護環境的意識。

 臺灣開始推行ICC國際淨灘行動已歷經18年,從最初的清淨海洋行動聯盟走到現在的遍地開花,只要參與者自行下載行動記錄表,便能發起淨灘行動。龐大的淨灘結果也逐漸影響政策,例如:今年(2018年)1月環保署發布限制7大行業使用購物用塑膠袋的政策,預計每年可再減少1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明年(2019年)7月起更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吸管等。未來,我們期待更多從源頭減量的限塑政策出現,讓人類與海洋、生物能達到和諧共存。

烈日豔陽下,才撿拾半小時,就收集到這麼多的垃圾。
感謝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熱情參與世界海洋日淨灘!
(Rex Lee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