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恆 / 南投縣立中興國民中學
選讀:《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
時有所聞的海上漏油事件、一年約八百萬噸的垃圾流入大海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海洋生物,造成生存繁殖的危機,諸如此類的報導,總令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人類無形中,成為海洋生物的隱形殺手。
汙染,對海洋造成極大的傷害,然而,人類的貪婪之心,對海洋需索無度,更令人害怕。在張教授的書中,我看到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近乎沒有知覺。一八六0年代,製造出蒸氣渦輪式的捕魚船,並且隨著漁船及漁具的大型化、機械化,捕魚的能力日益精進,大大提升捕魚效率。一九三0年代,上萬隻藍鯨迅速從海裡消失,許多原本常見藍鯨的海域,幾乎已經看不到藍鯨的蹤跡;一九六0年代,海豹的數量少於一萬頭;一九八0年代,全球螃蟹大量減少,許多物種消失。
我們為了基本生存,必須的海洋資源耗費,本無可厚非,但這些血淋淋的數據顯示,為了滿足人口腹之欲,人類沒有設限的殺戮,有時甚至只是獲取牠們身體的一小部分,皮毛或魚鰭,以滿足人類奢華的排場,這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該做的嗎?
「過度的捕魚是海盜的行為」、「海洋漁獲的最高原則,就是限量而補。不是無止盡的滿足人類的需求。」有「海洋魚類大使」之稱的約特不斷呼籲。然而,多數短視近利的政客、漁夫不以為然,秉持「漁獲量是根據社會的需求,只有最佳經濟漁獲量,沒有安全漁獲量。」若人類總是以「經濟優先」,我們將不再享有海洋豐富的供應與資源,取而代之的是枯竭污染的海洋。
海豹的保衛者艾略特主張「人類最重要的資源,不是擁有大片的土地,而是讓土地上的動物能安全生存。」指出依賴廣闊的海洋提供資源的我們,為了維持生存所需,要知所節制的保護地球上的動物,不是毫無節制的濫捕濫殺。灑下更多關愛的種子,人類才能永續生存,蘭嶼達悟族、極地愛斯基摩人的做法,正是海洋永續經營的發揮。
三月至七月是深水魚類繁殖的季節,這時候只能捕捉飛魚和浮在水面上的迴游性魚類,稱為「飛魚季」,七月過後,才能捕捉深水魚類,此時也停止捕捉飛魚,禁忌背後顯露出生態保護的觀念,讓魚類順利的繁殖下一代。對愛斯基摩人來說,吃海豹肉可以獲取禦寒所需要的體力,取海豹皮可以製成夏天的新靴子,海豹的油脂,可以用來點油燈,度過冬季的漫漫長夜,他們每人每年獵殺一隻海豹;但是外國來的獵人,殘殺無數的海豹,就連小海豹也不放過。
在匱乏的年代,海豹對愛斯基摩人極其重要,但愛斯基摩人不過度獵捕,只獵取所需;飛魚是達悟族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達悟族有限制的補取需要的,不過度濫捕,因為他們懂得安貧樂道、知足常樂!諷刺的是,在富裕的社會,飲食上已不虞匱乏,我們卻凶神惡霸般的大小通吃,連幼體也不放過,獵捕超過海洋所能提供的資源,世界上有什麼自然生物禁得起人類無限度的補法?
約特在《生物學對人類的價值》一書提到:「海洋,是人類與海洋生物所共有,海洋的資源,是人類所共享。海洋的環境,是各國要共同維護。海洋的生物,是各國食物重要的來源。因此,該為長遠考慮,而非為短期利益爭奪。」
對於海洋資源的維護,不論中西,皆有相同的見解。如果我們還想看到魚群跳躍,還想繼續有魚可吃的話,應正視海洋生態危機,有所覺悟及有所選擇,積極面對,從現在開始,啟動改變,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習慣,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決、一起合作才能奏效。海洋的命運,我們一起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