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海洋污染怎麼看?〉閱讀心得——徵文組高一佳作 / 陳世霖

 



陳世霖 / 新竹市國立科學工藝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02期——〈海洋污染怎麼看?專訪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博士

 

提到海洋,想必生活在台灣這個島嶼型國家的我們都不陌生;提到海洋文學,從國中到高中的國文課本中也都讀到過幾篇;提到海洋環境保育,即使只是作為高中生的我們仍未了解得非常深入且透徹,但至少也能講出些應避免過度捕撈漁業資源、設立海洋保護區之類的常見想法。可是若講到「如何避免海洋污染」,我的腦袋裡大概就只有避免海上船隻漏油這種單一的想法了。


2010年發生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在當時的確是給全球人類拉響了警鐘。那次事件不僅帶來了人員傷亡,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漁業與旅遊業,更是一場破壞了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災難。但到了現在的2020年,時隔十年,在與墨西哥灣隔了一萬三千多公里的台灣,問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吧,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那場生態浩劫?我們固然不是專家,不是專業研究人員,十年前那場震驚全球的海上漏油事件似乎也沒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十年來的漏油事件仍多多少少發生著一些,這似乎都成了我們「事不關己」的藉口。但海洋環境保育應是全人類共同承擔共同達成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畢竟在讀完《奧秘海洋》雙月刊102期〈海洋污染怎麼看?這篇文章,我才意識到海洋污染並不只限定於漏油這種大規模事件,我們在平時所使用的一些常見產品,也是海洋污染的來源。


以前曾看過一些有關於塑膠微粒的文章,說是一些標榜著深度清潔、去角質的清潔用品,其中添加的塑膠柔珠就是屬於塑膠微粒的一種。它們因體積微小無法被污水處理系統所阻攔而直接進入海洋並被海洋生物吞食,由於生物放大作用,毒素累積在生物體內,再經由食物鏈回到我們的餐桌。不僅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同時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但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對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還不止是塑膠微粒這單一一種。從文章中我才得知,我們常用的洗手乳、防曬乳,甚至是服用的避孕藥、抗憂鬱藥物等,都可能是成為影響海洋生物賀爾蒙變化的有毒物質,使得生物們出現行為異常的狀況。本文章專訪的海生館副館長陳德豪博士所主持的 「生態毒理實驗室」即是透過實驗,進行此類研究。那些我們所使用的產品或服用的藥物,人體無法百分百吸收,於是便在沖洗或排泄時隨廢水排出,進入海洋,對環境生態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這些市售的產品或藥物也都符合政府政策規範,在上市前經過了嚴格的檢測,但誰能想到它們所帶有的這些不為人知的潛在「副作用」竟是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呢?這些「新興污染物」出現的時間並不短暫,只是近年來才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那麼過去那麼多年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這些產品對環境已經造成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彌補或修復呢?


另外,陳德豪博士帶領學生所做的海廢研究也讓我很感興趣。他們去探詢恆春半島沙灘上微塑膠的時空分佈,檢視魚類消化道內及海龜糞便內的塑膠,用實驗結果驗證微塑膠在沙灘上無所不在,魚類和海龜攝入海廢的情形也非常普遍。即使實驗過程非常辛苦且經常遇到阻礙,但也是難能可貴的寶貴經驗。

 

我很喜歡一句出自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台詞:「海的呼喚就像某種強大的呼喊,告訴你生命是如此遼闊。當你親耳聽見,你便能知道如何繼續人生。」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懷抱著珍奇的生物,雖然我們無法都像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先生那樣,有決心有意志將一生都獻給最熱愛的海洋,但人類始終是必須學會與自然共存的。而居住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我們,面對四周廣闊無垠的海洋,又該如何保護它並與其共存呢?除了全然依賴政府政策規範,我們是否也該懷著個人想法,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也為保護海洋環境貢獻上個人微薄卻說不定能影響深遠的心力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