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奧秘海洋》102期讀後心得──徵文組國二金牌 / 楊芯瑜










楊芯瑜    新北市私立竹林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02期:海洋生物研究怎麼做?

正如主題《奧秘海洋》所指,直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紀,許多的研究人員依舊不停的探索著海洋中的未知領域,那些知識對於我們來說似忽遙遠、複雜且高深,在這期中使用了問答的方式與幾位在海生館裡工作的科學家進行了專訪,將專家們在各自領域中所研究到的部份基本知識匯集於其中。

在廣大的海洋中經常能發現所謂的「共生」作用,兩種以上的生物各取所需,互相扶持,讓生物圈中不再只有競爭與掠食的殘酷關係,展現出合作、互助和包容等有「愛」的一面。雖說上述現象已經接近平凡無奇,但在專家解說下我開始覺得究竟那些大小相近的細胞是怎麼互相融合且互相制約,如此有規矩的生活在一起?我想這些現象值得人們繼續探討下去其奧妙之處。

「我們並不只是在做珊瑚研究,而是將珊瑚當作研究物種來看整個共生現象的起源。」曾有概論說到生物的起源可能是近乎相似的,這項研究概論我原本是不相信的,但在學完國一的生物課後,我才漸漸發覺既然陸生動物是魚類演化而成,變化如此之大,那此概論其實也有它的道理,可能也是人們經常找到不同物種間的共通處的原因。由單一物種來逐漸構建出一種現象的關係網,在以前根本是痴心妄想,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數據庫的匯集,此技術得以廣為使用,這也多虧前人努力的搜集及現代研究人員辛勤研發使得技術更為成熟,達到造福人類的功效。

在這期篇章中王立雪博士提到:「研究上我們都希望能拿最少的樣本做最多的事。」足以體現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也不忘盡力去保護海洋,而研究的本質上也是希望能讓大家看到海洋豐富、深奧及美好的樣貌進而加深「想要保護海洋」的想法。保護海洋的行動得先從理解開始,例如:利用課餘時間參加自己「感興趣」且有關於海洋的相關課程或夏令營,從根本上認識和徜徉在其中,嘗試與海洋生物換位思考,打從心底的培養同理心,於海洋中得到所需的同時也要記得付出一些心力來保護無私的她。延續上一段所說,各項技術不斷發展,就算有心想要保護海洋,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現代產品,像是保養品、個人藥品,如果長期不當處理導致排入海中就有可能造成環境和生物的影響,這其實就是我們比較不可控制的事情,也就是說僅僅是現在的安全檢測還遠遠無法達到友愛環境的程度,可能因此而帶來的影響是很小的,但也不能視而不見,因為往往等到人們發現事態已經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那是否會因而讓有機產品成為新興產業呢?

宋秉鈞博士說到:「路邊綻放的美麗不一定會比最終結果來的差。」此話的意思就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不過呈現給人的結果卻是有不錯的學術價值的。這可以算是意外的賜予,研究外的趣味,也許這就是研究人員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堅持下來的力量,但此話說的輕鬆,屏除成果的好壞,其過程就已經十分繁雜、困難,甚至可能付出許多心血在研究上,而距離成果卻還是遙遙無期,因此我也不由的佩服研究人員對於此事的熱誠及毅力。

不管是生物之間的關聯性、海洋保育還是研究過程的艱辛,回到《奧秘海洋》本篇專訪的中心想法來看,海洋生物學的研究範圍著實之大,經由專訪我不但獲益良多,似乎感覺全身心都陷入海中,而不只是看過就忘而已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