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奧秘海洋》讀後心得──徵文組國三銅牌 / 王子倢

 

王子倢 / 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00期:倒數2048―被掏空的海洋

「民以食為天」美食是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台灣人又特別偏愛食海產,過年過節總能在餐桌上看見各種魚的身影:象徵年年有餘的清蒸魚、象徵尊貴、富貴的魚翅,然而當我們正享受這些海產美食時,卻對我們所愛的這些海洋生物的生命狀態、生活習性渾然不知。

在台灣,人們重視海鮮文化多過於海洋文化,大多數人懂得「吃魚」但卻對自己吃的魚的種類一無所知,在市場上總能看見許多客人問魚販的第一句話並不是「這是甚麼品種的魚?這魚生長在哪裡?」而是「這魚新不新鮮?這魚可以用來做甚麼料理?」,由此可見魚在人們心中只是一種食物,人們並沒有給予重視,人們多數只想到當下的享受,從未想過自己的口腹之慾可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海洋重大災難,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也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最需重視的一大問題。

因此,我認為認識海洋資源便是我們生活中缺少卻很重要的一環,台灣魚類資料庫對於我們而言便是十分便利且具有意義的網站,透過這個網站我們不但能及時了解我們盤中食物的種類,不會再發生認錯魚的烏龍,而且也能運用便利的科技學習,讓我們對從前未知的海底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加深我們的海洋知識,破解我們對海底生物舊有的迷思,例如大多數人總會認為鯊魚是恐怖的生物,遇見只能逃命否則便是死路一條,其實並不然,鯊魚並非看到人便追殺到底。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效益,科技不再只是休閒娛樂,也能帶來學術上知識的增進。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認識我們周遭的魚資源,讓我們在享用美味海產的同時能了解自己家園所擁有的自然環境,悉知有哪些魚類瀕臨絕種、哪些魚類不可濫捕。而瀕危魚類辨識應用程式也是一項重要的新科技,讓我們知道適量的捕撈量及捕撈的體長限制,能不過於浪費海洋資源,透過科技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自然資源,也能更加落實海洋魚類的永續發展。

另外海洋資源的遞減也是海洋永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有科學家指出在2048年時海洋生態可能產生巨變,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海中生物到時可能消失或面臨絕種。因此我覺得現在的珊瑚礁白化、漁業資源逐年減少對我們是一重大警訊,人們常因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為了經濟而肆無忌憚地破壞海洋資源,我們應該重視現在海洋所發給人類的警訊,重新審核自己的行為。例如:有許多工廠圖方便而隨意排放重金屬汙染物、漁民為了賺取更多利益而使用氰化物捕捉高價值的魚類,這些都是使海洋資源遭受重大傷害的主因,人們不應該再自私地只想到自己,而應該多加重視與我們最親近的海洋,重視海洋的永續發展。

隨著知識及技術的進步,從前舊有的養殖技術如今也有重大的轉變,為了因應海底資源逐漸消逝,人們透過高科技以人工繁殖讓人們了解這些生物如何去回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雖然目前人工繁殖還面臨諸多問題,但透過多方嘗試也讓研究者更加了解魚的習性種類,對於未來魚類的永續利用也有許多幫助。而擬刺尾雕便是繁殖成功最重要的案例,透過此案例科學家們也對繁殖及人工養殖的研究更進一步,面對過度捕撈的海水觀賞魚類問題縱使現在還未有最好的因應之道,但這些種種實驗及人工繁殖的多次實驗都使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離成功更進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