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所長 李佳發
文-126期《奧秘海洋》編輯小組
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 陳盈廷
在金門,鱟不只是潮間帶裡的古老生物,而是生活裡的一部分:牠是舊時的民生資源,是長輩話語裡的智慧,甚至是守護信仰中的象徵。鱟的身影,曾如此自然地鑲嵌在村落的日常,如今卻在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愈來愈稀少。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鱟背負著堅硬的甲殼緩慢前行,在泥灘與浪花之間緩慢爬行,彷彿與世界脫節。然而牠的「慢」,卻喚醒了我們對人類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重新思考。從野外調查、人工繁殖,到環境教育與文化傳承,金門水試所和一群地方居民,正透過一種穩健卻堅定的方式,讓鱟不只活在過去,也有機會活到未來。
從地方日常走向人工繁養:鱟保育的第一步
對多數金門人而言,鱟曾是再尋常不過的存在。夏日午後在海邊踏浪,總能見到牠們緩慢爬行的身影。那樣的畫面,對一整個世代來說,是生活的底色。然而,隨著工業開發、地方發展等因素,生物原本的棲地逐漸被改變,族群數量開始日漸減少,人們習以為常的景象不在,也讓水試所開始意識到:這個熬過數次大滅絕的古老生物,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因此大約在民國86年開始,水試所便開始著手進行調查、人工繁養等相關研究。
人工繁殖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擁有數億年演化歷史的生物,成長極其緩慢,從初生的稚鱟成長為可繁殖的成鱟,往往需要10年以上時間,且死亡率也高得驚人。即使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至今全球仍無法達成從親代到子代皆由人工繁養完成的「完全養殖」。
金門水試所是臺灣目前最成功、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人工鱟繁養基地。水試所的人工繁殖工作,從每年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開始。當牠們沿著海岸上岸產卵時,常有漁民在捕魚作業中誤捕這些小生物。為了避免鱟被丟棄或食用,水試所會向漁民收購這些個體,挑選出較健康或成熟的鱟作為親本,帶回實驗室進行人工養殖。
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會為鱟準備好模擬自然產卵環境的沙床,待鱟順利產卵後,再將沙子與卵仔細分離。卵經過約50至60天的孵育後,逐漸出現生命跡象。最初的稚鱟被包裹在透明的軟殼中,肉眼可見牠們在殼內緩慢蠕動。待其成功脫殼後,便成為名為「三葉幼蟲」的一齡鱟寶寶。
鱟是雜食性動物,在野外潮間帶中,牠們會攝食多毛類、小型甲殼類與有機碎屑。到了人工養殖的環境裡,研究人員則投餵豐年蝦等適合的餌料,並細心觀察牠們的成長變化與行為反應。這段初生期,是生命最為脆弱的階段。
水試所會陪著稚鱟度過一年多的成長期,約莫是牠們的三齡階段;在這之後,便將牠們送回大海。所長坦言,儘管過去曾多次嘗試長期飼養,期望將稚鱟一路養至成年,但無論如何調整餌料或飼養環境,存活率始終偏低,與成鱟之間仍有一道難以跨越的距離。「關於鱟的養殖與培育,還有很多我們尚未理解的地方。」
因此,讓鱟回到大海——讓牠們在基因裡熟悉的潮間帶中繼續成長,成了目前最好的選擇。這不僅是為了放生,更是期望藉由人工繁養初期的介入,協助牠們度過最脆弱的階段,進一步補充野外族群、維持海洋生態的多樣性。
這樣的放流行動,年年都在進行,已成為金門水試所長期鱟保育策略中的一環。若有機會參觀水試所,也許能看見池中悠游的鱟身影。有些是由漁民誤捕後暫時安置的成鱟,有些則是人工孵育出生不久的寶寶;但不論來源如何,所長始終強調:「這些鱟終究要回到自然,因為大自然才是牠們真正的家。」
為了更了解鱟的生活史與遷徙路徑,水試所也在部分個體體內植入晶片,進行標記與後續追蹤。然而,隨著鱟逐步成長、反覆脫殼,這些標記也可能隨之脫落,使追蹤工作變得困難。因此,水試所持續與學術機構合作,從早期與鱟研究先驅陳章波教授團隊建立的合作關係,到近年與不同領域學者共同探討標記技術與資料分析方法,這些長期研究的累積,都是為了更深入理解鱟的生活史,填補我們對鱟生命歷程的未知空白。
危機未解:棲地改變與生存挑戰
目前金門的野外鱟族群,仍保有一定數量,但這並不代表牠們已脫離危機。隨著棲地環境變化加劇,部分潮間帶泥化嚴重,而鱟對棲地選擇極為敏感,牠們傾向棲息在沙質鬆軟、含氧量高的灘地,因此棲地品質的下降,已成為影響族群數量的重要因素。
雖然尚未達到列為保育類的門檻,金門縣政府仍於今年(2025)主動出擊,依《漁業法》公告實施全年禁捕鱟,並訂下最高可處新臺幣15萬元的罰則,展現出地方政府在生物保護上的決心。「等到生物絕種再來搶救就來不及了!」所長語重心長地說。
金門人與鱟的關係,不只存在於潮間帶,也流動在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中。過去,鱟曾是餐桌上的滋味,也是家中常見的器物——當地人會將鱟殼製成舀水用的「鱟殼仔」。此外,鱟的腹甲還會被繪上虎頭圖騰,高掛於厝門之上,作為驅邪避煞的守護神。這樣的文化記憶,讓鱟在金門的存在不只是自然物種,更是族群共同生活回憶的一部分。
也因此,在法規之外,金門水試所也積極從教育著手,透過立體書、文創商品與展演教案等方式,讓鱟走進社區、校園與家庭。從幼稚園到高中,金門的孩子幾乎都有過到水試所參觀、近距離觀察鱟的經驗。這樣的扎根教育推動至今已30餘年,所長欣慰地說,現在的年輕一代,已不再將鱟視為可食用的資源,而是為島上擁有這樣獨特的生物感到驕傲。
水試所也積極與地方保育團體、公民科學家展開合作,定期舉辦淨灘、調查等活動,讓民間聲音成為改善政策的推力。此外,亦與觀光相關單位攜手,將生態教育帶入旅遊場域,讓更多遊客能在遊歷間認識金門的自然之美。
所長指出,經過多年宣導,食用鱟的行為已大幅減少,如今對鱟構成最大威脅的,反而是牠們棲地的消失。尤其金門緊鄰廈門,對岸大規模的填海造陸與港灣開發,正無聲地壓迫著整個海域的生態結構。「鱟的保育不是一個單位、一個島嶼的事,而是一場需要跨國協力的行動。」
他也期盼未來能與更多單位攜手合作,共同為鱟的生存保留一條出路。不論是學術交流、教育推廣,還是親自走進水試所,看一眼鱟在水中緩緩游動的模樣,這些相遇,都是讓保育之路上多一份陪伴、多一分力量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