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開飯啦!海生館水族中心餵食日記

絞碎的魚肉是魚兒們每日的食糧

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圖-海生館出版中心  游文甄

你知道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裡,有一座「水族實驗中心」嗎?這是海生館生物養殖研究的心臟地帶,研究人員會在此進行珊瑚培育和魚類繁養殖,研究出最適合這些生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在這裡還設有「海龜救傷收容中心」,收容臺東與雲林以南的受傷海龜,讓牠們安心靜養,在未來重回大海。要照護這些生物並不簡單,安排牠們吃飯更是不容易!臺灣人說「吃飯皇帝大」,對許多人來說,每日的吃飯時間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對生物來說進食更是生命中的頭等大事。你有想過海洋生物們都吃些什麼嗎?就讓我們來看看水族實驗中心裡生物的食記吧!

每日早上8:00,是圈養在戶外池大型魚類的進食時間

工作人員會將竹莢魚和南極蝦從冷凍庫中取出,將豐盛的海鮮大餐清洗、絞碎,開始餵食的前置作業。待飼育員們將裝著食物的桶子帶到水池前時,魚群已迫不及待地浮上水面。他們要餵食的對象,是比海生館還「資深」的魚群。早在海生館籌備階段,研究團隊便租用民間魚塭,建立枋山「水族教育實驗站」,為開館後需要的展示生物做準備,一些未在水族展場展示的石斑、虱目魚、浪人鰺、護士鯊等生物,就被圈養在水族實驗中心的戶外池裡。有時候,獸醫會開給牠們益生菌或是其它營養補充劑。飼育員會將飼料和益生菌以魚油混合,將食材都融合在一起,或將補充劑塞在小卷裡,讓生物保持營養均衡。池子裡的水是天然海水,裡頭有非常豐富的浮游生物,周圍也有許多藻類。多樣的食物來源讓池子裡的魚群能平靜度日,不至於互相傷害。這些海生館裡的「元老級」魚類,見證海生館從無到有的過程,現今在館內安享天年。

解凍中的南極蝦

工作人員正將魚倒入絞碎機絞碎

每日護士鯊會興奮地聚集在水池前等待吃飯

到了9:00則要開始珊瑚礁魚餐前準備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因為鯖魚的脂肪較豐厚,比較容易變質,為了確保魚兒都能吃得健康,因此主要以竹筴魚餵食。雖然在野外時魚兒不介意魚刺,但飼育員仍細心地將魚刺挑掉,依魚類口徑絞碎或切成不同大小,並將魚肉與南極蝦混合一起。例如石斑魚嘴巴較大,所以可以吃魚的頭尾兩段;其它魚類的嘴巴較小,所以飼育員會將魚肉切塊後,再送進絞肉機裡多次打碎,讓嘴巴較小的魚也能順利進食。由於珊瑚礁魚是外溫動物,天氣熱時生物的胃口較佳,每次會餵1820尾魚,天冷的時候則是1416尾,總體吃的量大約是生物體重的3%

魚群雖然是生活在人工環境,研究人員們在飼育上還是盡量模擬魚群在野外的飲食習慣,有時也會加入藻類到牠們的飲食中。戶外池的箱網裡也培育了許多海葡萄,讓魚群能隨時進食。飼育員在餵食前會輕敲欄杆,提醒魚群開飯時間已到,魚群會一湧而上,享受今日美食。

池子裡的魚看來優游自在,卻傾盡研究人員們的心血:缸子裡的燕魚、黃金鰺、三線磯鱸與疊波蓋刺魚等,都是從受精卵開始培育出來;戶外池的海水神仙魚現在共有幾百隻,也是海生館內專門研究養殖的呂明毅博士從無到有進行繁養。這些海水觀賞魚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值,需求極大,但也因為繁養殖技術困難,所以市面上多數的海水觀賞魚都仰賴人工捕撈。海生館的研究人員則希望透過研究減少野外捕撈,降低野外族群的壓力,以達到保育珊瑚礁魚類的目的。

工作人員正將魚倒入絞碎機絞碎

工作人員細心地將魚刺剃除

館內池子裡的珊瑚礁魚都是研究人員的心血

水缸裡正等待吃飯的魚兒

箱網裡的培育了許多海葡萄

下午2:00,到了海龜每週的進食時間

這些海龜並非海生館所圈養,而是由海巡署接獲民眾通報之後,移送到海生館,讓牠們在此接受獸醫師們的治療與照護,待健康情況好轉,再把牠們野放回大自然中。

不過海龜在野外的三餐不定,在收容中心裡卻吃好喝好,為了不讓生物變成「阿嬤養的海龜」,除了餵食次數為一週兩次外,獸醫師會替牠們做飲食控制,每隻海龜的食物都會根據體重與血檢做調整並精準測量,約莫是其體重的16%,例如近期獸醫師發現海龜有變胖趨勢,便將食物從脂肪較高的魚類改為鈣與蛋白質較豐富的甲殼類。但是碰到還在發育中的青少年海龜,獸醫師也會幫牠們加餐,讓生物能健康成長。

綠蠵龜餐盤:成年的綠蠵龜以藻類為主食,但其幼時是雜食性,所以餵食時也會讓牠們攝取適量蛋白質

欖蠵龜餐盤中有許多螺貝類,餵食同時也訓練其咬合力

玳瑁餐盤以甲殼類為主


餵食海龜並不只是讓牠們吃飽而已,更是獸醫師治療與視察生物病情的時刻。沒有人喜歡吃藥,海龜也是。也因此,飼育員會精巧地將治療海龜的藥物和營養品塞在蝦頭或者蟹腳中,以夾子餵食確保海龜吞下。不過有些靈敏的海龜會偷偷將藥吐出來,為了確保養病中的海龜把藥物吃下肚及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素,飼育員會花費許多時間與海龜鬥智,直到牠們將藥丸吞下,若實在不行,獸醫師只好以打針方式作為治療手段。除了塞藥的食物外,剩餘的部分則會以投放方式餵食,讓海龜自己去尋找,一邊覓食一邊運動。這時,飼育員與獸醫也能觀察牠們是否能正常游動、下潛,眼睛看不看得到食物等等,是重要的一項評估方式。就和人類生病時食慾不佳一樣,飼育員會觀察海龜是否有乖乖將每次配給的食物吃完,若否就要請獸醫來檢查,看看生物是哪裡出了問題。

要將藥丸塞入食物需要一些技巧

飼育員用夾子餵食海龜,確保生物能將藥品吃下

海藻在餵食前需先經過清洗,將泥沙去除

海生館收容的海龜裡,以玳瑁、欖蠵龜與綠蠵龜為多數。玳瑁與欖蠵龜以肉食為主,如蝦子、魚肉、螃蟹、小卷等,有時會有海葵或水母當額外點心。幸運時,玳瑁能夠吃到館內自養的擬腎形珊瑚,算是牠們的「米其林美食」。成年綠蠵龜以藻類為主食,但幼龜則為雜食性。每隻海龜都有不同的飲食偏好:有些海龜愛吃魚,有些海龜愛吃蝦,有些海龜則不愛吃全天供應的海葡萄,而愛吃人工採摘的紅藻。為了讓海龜都能健康休養,飼育員也會觀察牠們的飲食偏愛,並配合生物健檢結果與文獻資料,做滾動式調整,期待這些海龜都能早日被野放,不再被傷害。

餵食工作表上記錄了海龜每次食量與飲食喜好


珊瑚進食


異軟珊瑚

關於「珊瑚是動物還是植物」應該是許多人的疑問。雖然牠們看起來一動也不動地杵在那兒,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仔細看,每株珊瑚上都有一隻一隻的珊瑚蟲,多數石珊瑚的觸手數目為6的倍數,而軟珊瑚則有8隻觸手(如紅鞭珊瑚),除了靠共生藻提供營養外,有觸手的珊瑚還能靠著水流帶來的食物,張開牠們的「爪子」,抓取水中的浮游生物。但是像表孔珊瑚這類觸手不明顯的珊瑚,則主要靠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獲得營養。

和海龜飼育員想盡辦法讓海龜吃飯不同,由於乾淨的水質是讓珊瑚健康成長的主因,海生館內的珊瑚通常不會特別餵養。不過,由於館內除了珊瑚養殖外,亦進行「海洋天然物」和「珊瑚生態」等研究,為了讓珊瑚長得白白胖胖可分泌更多化學物質並加速產卵,研究人員也會培育糠蝦給珊瑚當食物。此外,綠綠的藻水則能養出輪蟲、豐年蝦、橈足類等小型生物,這些也都能作為給珊瑚的食物,讓牠們長得又高又壯。


研究人員將液態餌料滴入珊瑚缸中出現的珊瑚攝食行為,可以看到八放珊瑚觸手縮放的現象(張祐嘉  攝)

輪蟲

豐年蝦

可以培育出小型豐年蝦的耐久卵

藻水可以養出小型生物,供給珊瑚及魚類幼苗


繁養、照護海洋生物是不是比想像中還不容易呢?讓我們一起好好愛護牠們吧!


【本文特別感謝以下人員接受採訪】

(按報導順序與姓名筆劃排序)

戶外池大型魚類:蘇威君、郭柏賢、何秋謹          

珊瑚礁魚:林聖閎、呂明毅(審稿)

海龜:蕭渝霏、葉姵淇、陳怡純

珊瑚:郭富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