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海生館不只是水族館─館長陳啟祥專訪

 

海生館空拍圖

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陳啟祥館長

近幾年來,臺灣的水族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桃園的「Xpark」到已完工的「臺中海洋生態館」再到正在興建中的「高雄海洋館」,國內彷彿興起了一股水族館熱。然而說到水族館,許多國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或許仍是位於屏東車城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相較於其餘的水族館,海生館或許沒有過於吸睛的展示設計或引人關注的生物展演,然而在即將迎來開館25年之際,海生館的參觀人次統計已破3,000多萬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個臺灣人都來過海生館至少一次。究竟,在臺灣同類型場所方興未艾的情形下,海生館有何獨特之處呢?就讓我們透過與陳啟祥館長的訪談一探究竟吧!

許多人想到海生館時,都不免想到可愛的海洋生物們,但是海生館一如其英文館名「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 Aquarium」所示,海生館首先是一座博物館,而水族館僅是其部分功能而已。海生館座落於亞洲珊瑚金三角的頂端,全世界有1,500種珊瑚,半島海域周邊就能發現約300種珊瑚分布,海洋資源可說是十分豐富。在館內,除了有傲步全臺的研究設備外,超過三分之一的編制人員都與研究相關;2005年海生館為了培育更多海洋研究人才並提升研究量能,和東華大學合作設立研究所,開創了社教館所與高等教育合作之先河。「海生館並不是一個純粹以休閒娛樂或是單純進行科學教育的場域,『研究』才是海生館最重要的特色與定位。」陳館長如此說道,「只有當研究的基礎扎實了,我們所推廣的知識才會正確,也才有嶄新的展示內容。」

在言談中,陳館長不斷地強調研究要有其「獨創性」。不重複別人做過的研究,除了是身為科學家的自我期許外,也有更宏觀的展望:「如果所有學者都做一樣的研究內容,那我們的知識面便會一直停留在同一領域,沒有辦法開拓出新的層面。」「所謂『獨特性』或『創造性』的研究並不是指你一定要有劃時代的新發現,只要前人沒研究或想過的問題,即使是再微小的議題,都很值得被深究並找到解答。」陳館長以珊瑚研究為例:「目前大多數研究多針對海洋生態環境與珊瑚白化之間的關係,但其實珊瑚的『共生機制』才是最關鍵也最有趣的,海生館的研究目標就是希望解答珊瑚細胞在分子層面是如何調控的。」除了研究的獨創性外,陳館長也非常重視館內研究特色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除了定時舉辦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館進行交流外,館內研究也以臺灣海域為核心,「我們的珊瑚研究和魚類繁養殖研究多是針對臺灣的物種進行研究,希望讓大家知道臺灣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為了讓研究有屬於海生館的特色,陳館長也將早期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的經驗帶到海生館的經營管理之中,早在他擔任企劃研究組主任之時,便規劃了「主題研究計畫」模式,不同於傳統實驗室的「單打獨鬥」,陳館長希望研究人員能「團體作戰」,每一主題研究都由一位主持人掌握大方向,再依各研究人員的專長進行子計畫研究,這樣安排是為了讓研究專長相近的館員組成團隊,彼此之間砥礪合作,做出有特色又具世界競爭力的成果。以去年(2023年)來說,其主題研究計畫分別為:「刺細胞動物細胞、分子生物、生理與生化研究」、「生物繁養殖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海洋天然物研究」以及「展場生物與環境科學」等五大主題,這也是海生館與其它研究機構不同之處。

海生館以核心實驗室的方式讓團隊共享資源,使研究設備可以有效被利用(圖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每年的奧秘研討會都吸引上百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學生來到車城(林清哲 攝)


然而比起研究,陳館長覺得更難的是傳播。「以前我當研究人員時也是自由自在,直到身兼行政職位後,才明白博物館具有多重任務。如何讓研究走出實驗室,將我們的成果展現給外界非常的重要。」「我們每年舉辦的『奧秘研討會』就是向國際學界展現我們研究優勢的機會,研討會每年有不同主題,我們會邀請對該領域的學者來到海生館演講,讓館內研究人員能了解國際趨勢。也因為我們的研究成果都有被刊登在知名學刊上,所以國外學者也都很願意過來與我們切磋學習,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除了讓學界看到海生館的研究外,更重要,也更難的是要讓一般民眾看見海生館的特色。海生館位於恆春半島上的車城鄉,對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前往墾丁度假的中繼站,並非終點。也因此,陳館長在任期之中,一直思索著如何讓海生館的展示特色能更加顯現。

興建中的典藏展示教育大樓

也因此,在政府決議要將臺東擱淺藍鯨製作為標本時,海生館便積極爭取其展示機會。「我們展示藍鯨,並不只是要讓大家同情生物而已,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開拓這方面的研究。保育是一件嚴肅、複雜的事情,有好的研究做為基礎,我們才能做出好的保育內容,也才能有好的科學教育。」為了達成這目標,海生館在藍鯨的展示設計上也花費了許多心思,除了邀請國外學者來臺確保骨骼展示的正確性外,珍貴的藍鯨頭骨原件也以落地的方式展示,讓參觀民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學者未來也能對其進行科學測量與採樣研究。海生館也希望藉由發展相關研究與科學教育內容,將藍鯨的生命故事繼續傳遞下去。

然而,委外經營的水族館展示無法時時更新,加上國人保育意識也日益提高,海生館近年來也開始思索減少圈養活體生物,同時激發國人對海洋生物科學研究興趣的可能性。為此,陳館長在任內期間籌措興建「典藏展示教育大樓」,他說:「我期望這棟大樓興建完成後,能成為一座『微型海生館』。這座大樓不只有系統性典藏海生館標本,更重要的是民眾進來參觀,能看到我們館的研究特色,這裡將有演講廳、有標本展示、也有科教活動的空間,標本展覽也將定期更新。此外,研究人員的實驗室也是半開放式的,透過透明玻璃,參觀者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工作時的樣子,了解他們的日常,促進臺灣海洋生物科學教育的同時,也讓外界能看到我們為海洋研究所做的努力。」

典藏展示教育大樓已於今年(2024年)開始動工,歡迎未來能與大家在此地相見。也期望大家能更關注海生館的研究成果,重新認識我們,發現「海生館不只是水族館」!

編者註:陳館長將於今年(2024年)榮退,感謝陳館長20餘載為海生館的付出與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