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藍鯨與我—徵文組高中(職)二年級金牌 / 吳昱釗

作品名稱:藍鯨與我

作者:吳昱釗

就讀學校:高雄市立路竹高級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18 期


    藍鯨⸺地球上體積最大的「哺乳動物」,平均的體重是112噸,壽命則在80到90年,又可分為四個藍鯨亞種,分別為:北方藍鯨、北印度洋藍鯨、侏儒藍鯨、南極藍鯨,牠們生活在各個海域當中。

    小時候,我常想著藍鯨那麼魁梧的身軀,應該沒有生物能威脅到牠的生存;那麼長久的壽命,應該沒有面對死亡的恐懼;那麼寬廣的生存領地,應該沒有居住於何處的煩惱。在我心中藍鯨就是最自由、自在能夠不被外界所拘束,也沒有人或事可以拘束住牠,能在這寬闊的海洋中盡情的闖蕩,不畏懼湍流亦不畏懼暗潮!

    到了現在,對藍鯨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才發現原來藍鯨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般自由!因為,海洋中也多了許多廢棄的漁網,現在看似自由的藍鯨竟也生活在「網」中了,不能再游過有貨輪的海域,不能再游向人多的港灣,不能再游向所謂的「自由」,否則最後可能會擱淺至某一片沙灘上。

    或許,這是一種無聲的反抗,反抗人們對海洋的破壞,反抗牠們被侵占的領地,反抗牠們被剝奪的「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出反抗,用自己的方式去捍衛原本就屬於牠們的⸺自由。

    2020年,我在新聞中看見一隻未成年的藍鯨,擱淺在臺東長濱的沙灘上。繩索同時纏繞藍鯨的頭部和頸部,幸運地是藍鯨成功的解脫頸部的繩索,讓牠能夠多活幾天,但最後因為沒能解開頭部的繩索而被餓死。這看似值得慶幸,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藍鯨的繩索上早已長滿藤壺,由此可知是受到多麼漫長的折磨,在古代還有殺人償命的法典規定,可是,死在岸邊的藍鯨,又有誰能為牠申訴呢?

    藍鯨生來的宿命應是在海洋中死去,而非是沙岸上,人類剝奪的並不是一隻藍鯨的生命,而是藍鯨應在海洋中完成的宿命⸺鯨落。

    鯨落,是我對藍鯨最開始的了解。是指藍鯨死亡後,因身體無法被微生物在短時間內分解而沉入海底,牠的屍體依然在海底,供應著一些生物當成養分的來源,也有人稱為⸺「留給海洋最後的溫柔」。

    儘管牠的生命已經死亡,但只要牠的身體還存在,那牠依然還活著,活在「生態系」當中。或許,讓藍鯨真正死亡的原因,並不是生命的長短,而是被人類破壞的宿命,不能讓藍鯨完成生態系平衡的循環;或許,對海洋破壞真正死亡的,並不是藍鯨,而是未來,海洋的未來,地球的未來,亦或者是人類的未來?受到迫害的並不只是藍鯨,而是這生態閉環中的每一種生物。

    藍鯨,是我最敬佩的動物。牠用自己的生命,養育著海底下的生物;牠用自己的生命,讓人們注意到海洋的保育;牠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即將破壞的生態。我想死亡的只是藍鯨的肉體,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被啃食殆盡,但藍鯨對於保育海洋的貢獻,是在這歷史上永遠無法被抹除的一件功績。藍鯨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永遠地活在保育海洋的意義中。

    海洋,是這生態閉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生物所需要的氧氣50%以上都是有海洋中的浮游植物產生,因此應該重視保護的並不只有藍鯨,而是整片的汪洋大海;保護海洋並不只是一些漁夫和商船的職責,而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

    我們可以先從減少塑膠的使用和垃圾的丟棄,能還給海洋生物更多的生存空間,以及不因為誤食、捆綁而結束生命;再則,減少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能保護海洋中的甲殼、貝類,不會受到二氧化碳的腐蝕,以免鈣質外殼被碳酸分解;最後,我們可以減少食用還在成長中的魚蝦貝類,避免過度捕撈而破壞海洋的永續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