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海洋,我們來守護-佳作 / 鄭淳云 老師

獎項:2022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佳作

作者:鄭淳云  / 屏東縣墾丁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教師

使用海生館資源:海廢展覽

題目:海洋,我們來守護


    「哇!這裡怎麼這麼多垃圾?」、「我知道,這是我們丟的!」當我們帶著孩子,來到開啟幼兒園海洋課程起點的地方——風吹砂的海邊,這是孩子說出的第一句帶有疑惑和自我推理的驚嘆句。猶記得,當老師們看到這樣一片充滿垃圾的沙灘時,震撼和難過在心裡震盪了好幾天,於是,我們決定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我們的海洋,他怎麼了?


圖1:孩子忙著將垃圾從海灘裡拾起。

    回到學校後,我們詢問海洋老師,知道了這些海洋廢棄物從哪裡來,除了我們生活中沒有處理好的垃圾,更多的是從別的國家,透過洋流而來到台灣的海邊堆積而成的;也知道了這些海廢在海裡可能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成為病毒、細菌的載體,也會傷害那些海洋動物,孩子及老師都為網路上那些海洋動物被海廢傷害的影片和照片難過,還看到了一個引人深省的小短片「未來海生館」,未來海生館內每一池子都充滿垃圾,沒有任何海洋動物的畫面,大家都沈默了。也因此,我們決定拜訪大家最喜歡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一來看看充滿活動、有健康海洋動物的海生館,二來海生館正好舉辦跟海洋廢棄物有關的展覽,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圖2:海生館舉辦的海廢展覽。

    從海生館回來後,孩子將觀察到的、展覽中及海洋老師給予的海廢訊息討論及整理後,化成經驗圖表,加上從海邊撿來的海廢裝飾成『海廢區』,放在教室走廊上,期待遊客經過時看到並有所警醒,自己生活中製造的垃圾可能對海洋的影響。

圖3:孩子整理的「海廢由來及影響」之經驗圖表。

    除了收集海廢資料,我們也陸續將淨灘得來的海洋廢棄物進行創作,給予他們不一樣的身份,透過孩子的想像,讓這些海廢新生命進入每一個孩子的家中,進而分享給接觸他們的客人、家長或大人,喚起大家對海洋廢棄物的重視。孩子特別喜歡用海廢玻璃進行創作,曾經創作過拼貼畫、馬賽克杯墊、海玻天使……等,因為海玻在陽光的照射下,看起來像沙灘上的寶石,但,其實是人類的產物。

圖4:孩子最喜歡的淨灘行動,可以把海洋變乾淨。


圖5:海廢海波變變變-海玻杯墊、海玻拼貼相框、海玻天使。

    在一次次的淨灘和創作之後,孩子發現一味的撿拾垃圾和創作並不是解決海廢最有效的方法,『減塑』才是最基本的解決方式,所以孩子決定要舉辦一個小小成果展,邀請他們的爸爸媽媽前來聽聽、看看他們探索的歷程,並直接地將愛海的觀念傳達給家人了解,孩子當起小小解說員,將海廢來源的經驗圖、海廢大變身的過程分享給家人,也帶著家人來到他們自製的未來海生館海報前,詢問他們:「如果有一天大海裡面都沒有魚了,只有垃圾,會是什麼樣子呢?有什麼感覺呢?」期待透過這場分享,將這一份愛海的種子播在大人的心中發芽。

圖6:孩子帶著家人來到現在及未來海生館海報前分享他們的愛海行動。

    在孩子的海廢探索及愛海行動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幼兒園的孩子真的知道這些嗎?但,當我們看到孩子在生活上做的調整改變,像是平常總是帶著早餐店的一次性早餐盒、塑膠湯匙、吸管及塑膠杯到校用餐的中班小男孩,會主動跟媽媽說,要用學校的碗裝早餐,不要使用吸管和塑膠杯,改喝玻璃罐裝牛奶的行動(圖7);當我們收到家長回饋的訊息和照片後,像是大班的男生會在假日的時候帶著爸爸、媽媽到沙灘淨灘(圖8),放學回家時也會沿途撿拾路邊的垃圾後,我們知道,幼兒園的孩子更因為他們單純的心,對大自然的愛護反而能更直接地表現出來,進而影響家人一起為海洋付出。

圖7:中班男孩的一次性餐具早餐習慣改變了,改用自己的碗、湯匙盛裝。

圖8:大班男孩帶著家人在假日的時候前往海邊淨灘愛護海洋。

    在台灣,海洋教育是十二年國教的十九項議題其中一項,但在學前教育就沒有像國小教育那般有教學目標可以依循,再者,台灣四面環海的位置讓我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位於海邊的學校,然而在我們幼兒園進行海洋教育前,老師們發現孩子對於海洋的映像,不是來自於家長覺得海洋不安全的恐懼,不然就是存粹玩水玩沙的記憶,對於海洋裡面的生物、海洋對生活的重要性、海洋氣候、海洋環境危機……等,是一無所知,而當我們帶著孩子前往海生館探索時,孩子眼裡是驚訝是開心的,但除了快樂的戶外教學體驗,還有認知性的海洋生物認識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是我們的孩子可以為海洋做的呢?所幸,海生館規劃性的展覽將海廢議題納入其中,讓孩子用更科學的方式,認識海廢的來源和影響,但建議可以有更多操作、互動性的體驗,讓年紀較小的孩子除了文字以外,可以有更多元、簡單的方式了解相關議題,也謝謝海生館對海洋的守護,讓孩子有機會看到海的另一面,讓我們看到海生館充滿生機的美麗,感動著我們,進而作出行動來愛護我們的大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