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在海生館為海洋生物造一個家



 




專訪: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 呂明毅

──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相信許多人來到國境之南最期待的行程,便是到海生館的水族展場觀看活潑可愛的生物了。不論是俏皮的白鯨,抑或是搖搖擺擺的企鵝,都是遊客們關注的焦點。創館二十餘年,海生館陪伴著許多人成長,其豐富的生物展示,更是多數臺灣人對海洋世界的第一印象,藉著展現各式海洋生物千嬌百媚的姿態,開啟了人們對海洋的無限想像。展示缸裡的生物看來閒暇自得的背後,是無數工作人員付出心血與精力,以讓生物維持在健康的狀態。目前在海生館內負責照顧這些展示生物的單位以BOT廠商為主,而海生館館方的生物馴養組(以下簡稱生物組)則負責監督及協助他們,以確保生物們的健康與安全。作為遊客,你是否好奇在水族館每日的工作為何?這些生物又是如何被引進的呢?在此篇文章中,我們採訪了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博士,一同聊聊他們的工作內容。

生物馴養組呂明毅博士

一般來說,水族館每日的例行工作包含清掃環境、調理和餵食生物餌料(並藉此訓練生物,例如訓練牠們可以接受醫療行為)、預備槽的管理、水質檢驗跟檢視生物們的健康。不過呂主任向我們表示,目前海生館水族展場的生物多由BOT廠商負責,而館方生物組則是去監督他們是否盡到照護責任,館方獸醫也會協助檢視生物的健康狀況,彼此通力合作,給生物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此外,海生館內設有「海龜收容中心」照護擱淺海龜,讓牠們健康地返回大海,也是生物組主要的工作項目。


馴養海洋生物,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生館設有水族維生系統,雖是直接引進海水作為養殖生物用水,但也須經過多項處理,比如水的循環與過濾、殺菌、增加水中溶氧度、調控鹽度與溫度,而每種生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比如溫帶生物的需求與極地生物的需求就截然不同,而生物組需要負責將各項數值調整為適合生物生活的環境,並督促BOT廠商確實執行。為確保水質,海生館也設置了「連續水質監測儀器」,讓生物組人員能隨時了解水質現況。雖然有廠商幫忙例行監測水質,但總體而言,工作可說是一點也不簡單。

例行工作包含餵食與檢察生物。海生館水族展場生物多由BOT廠商負責,並由生物組監督其是否盡到照護責任。(蔡宗泓 攝)


高壓石英砂過濾器,可過濾海水中的細小泥沙與生物排泄物等。(韓僑權 提供)



我們也好奇地問道,除了展現臺灣海洋生態外,海生館也呈現了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那麼這些嬌客是如何來到海生館,又要經過哪些手續呢?「有一些是我們直接購買引進,有一些則是來自漁民的饋贈,比如俗稱五腳虎的躄魚(frog fish)。」呂主任說:「進口生物在來到臺灣之前,需透過農委會檢疫疾病,因為海生館在屏東縣,所以首先要經過縣政府的審查。如果是保育類動物的話還要經過農委會或海委會開專家會議,以決定是否可進口。這部分的申請程序與公文往返,當然也是生物組的工作內容之一。」

呂主任也補充:「近年來隨著動保意識抬頭,因此政府也訂下了嚴格的『展演動物管理辦法』,在引進前先派相關專家檢驗動物未來的住所是否符合規定,比如牠的生活空間是否足夠、是否有適當性別比例以免造成生物間霸凌等。當然我們海生館的生物展缸設計都希望盡量模擬生物在野外的環境,期望生物能住得舒服。在生物實際入住後,相關單位也會隨時派人來抽檢,比如看動物有沒有被虐待、是否出現刻板行為、有沒有受傷等,協助我們守護館內生物的健康。」

水族實驗中心設有「海龜照護收容池」,照護擱淺海龜,讓牠們健康地返回大海。


「除了空間與設備要求之外,魚病也是養殖者很頭痛的問題。在將新的生物放進展示缸前,我們也會有一段隔離檢疫期。確定牠們沒有帶有病原或寄生蟲,且適應海生館所提供的食物。」而為了確保抽進來的海水中無摻雜病原或蟲卵,在部分缸體也設有臭氧機殺菌。另外自然環境的演變,可能也會對展缸內的生物造成威脅。「我們在缸體內設有溫度調節器,利用它調節水的溫度,但是像去年特別熱,要讓水溫達到標準就有點困難。又比如有一年颱風來襲,海水的泥沙太多、鹽度太低,我們甚至停止抽水一個多星期。」


位於海生館後場的「水族實驗中心」有著大大小小的養殖缸,其管理業務也是生物組的範疇。


然而生命無常,即使在如此悉心照顧下,生物仍可能會不幸死亡,這時又要如何處理呢?呂主任回答:「一般來說生物死亡後我們會再看看牠是否還有研究價值,比如可以抽牠的DNA或組織,又或是做成標本作為日後教學展示之用。若是保育類生物的話,則要報備主管機關的同意,才可進行後續研究。」「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會發現屍體。以大洋池為例,這些魚群平日看起來相安無事,但到了晚上一些夜行性魚類,如鯊魚、石斑魚等,可能就會變身為殺手,將小魚吃掉。每年盤點我們總是會發現有魚消失,但這是自然界無可避免的常態。」


 生物死亡後,會視情況將之應用為研究或教學用途。


隨著保育意識抬頭,未來的生物展示方式是否會改變?「像我們館透過ROV,將海中影像傳回陸地。期待在未來有研究人員開發出如海底隧道的方式,讓人們直接走進海裡看魚,這樣我們就能不再從野外採集生物。」呂主任的專業為魚類繁養殖,已成功透過人工繁殖不同魚種,甚至有超過十種是未曾有人工成功繁殖紀錄的物種,他也向我們解釋:「其實各國水族館彼此間也有共識,希望透過各館自己的繁養殖研究互相交換物種,以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掠奪。然而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光是要把魚養好就不容易,如何收集牠們的受精卵,讓牠們成功孵化並把這些小寶寶扶養長大,是需要研究者花費大量耐心與熱情去鑽研的課題。」


呂明毅主任專業為魚類繁養殖。圖為全世界首次完成人工繁殖的淡斑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caeruleopunctatus)孵化後第220天的幼魚,可以提供人工繁殖海水神仙魚之參考。(呂明毅 提供)


海洋生物不管是保育或是馴養都不容易,背後都需傾注無數心血。歡迎大家利用空閒時間南下海生館,探望這些可愛的海洋生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