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海生館,怎麼管?

 


專訪:海生館館長 陳啟祥

──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來到國境之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是許多人必去的景點之一。然而,除了可愛的海洋生物之外,海生館作為國內重要的博物館,肩負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等功能。而經營一座博物館,除了專業的研究人員與行政人員外,還需要「館長」這一角色來統籌博物館的發展與規劃,館長身為博物館裡的「大家長」,除了需要精通學術領域外,也須熟稔博物館經營,以帶領團隊發揮研究與教育上的功能。大家是否對「館長」的工作內容充滿好奇呢?就讓我們透過與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博士的專訪,一窺他的工作內容與對博物館的經營與想法吧!

 館長是統籌博物館的發展與規劃的重要角色,每天都有許多公文需要批核與審閱。


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拿到博士學位後,陳館長便一直留在美國做研究,直到2003年返回臺灣,進入海生館成為研究員,隨後於2015年始擔任海生館館長至今。身為館長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處理公文跟開會啊!」他指著堆滿公文的辦公桌笑著說,「身為博物館館長,有許多公文最後都必須經過我審核。我還記得剛上任館長時,每天進辦公室都很生氣,因為很多公文要看但電腦系統太慢。」他說,「此外,有時候我也必須去其他館所或政府單位開會,在館內的時候則常常要與各組同仁協調、討論工作的內容與進度。當上館長後,我已經好久沒去我的實驗室了!」


雖然館務繁忙,但談及在海生館工作的經歷,陳館長仍一臉驕傲地表示,「我覺得在海生館工作非常幸福,我們館的地理位置有山有海,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環境都很好。工作上,不管是研究、行政還是科學教育,都有非常豐沛的資源可使用。我也希望海生館的同事們都能夠在此探索自己的興趣,並發揮所長。」


館長是統籌博物館的發展與規劃的重要角色,每天都有許多公文需要批核與審閱。

我們問他,擔任館長是否有有趣的事,他笑著說當館長要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比較少有趣的事,而最大的挑戰則來自於研究上。「當年方力行前館長創建海生館時便將這裡定位為研究機構,而不僅是水族館,也因此在單位人員編制上研究人員也佔了大多數。而海生館身為研究型單位,如何帶領館員發現新的課題並且做出不同的研究內容,則是身為館長與研究員必須要面臨的挑戰。」「雖然國外在研究資金的投入與規模都是我們難以匹敵的,然而,科學研究除了完善的設備外,研究者自身也應具備想像力與創造力,才能以嶄新的角度去看待、發現課題。而我們身為研究者必須時時警惕自己,不僅要跟上世界趨勢,同時也要創造出新的潮流。」


為了帶領海生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研究,早在陳館長擔任企劃研究組主任之時,便規劃了主題研究計畫,計畫內容依年度有所不同,以今年(111年)來說,其內容分別為:「生物繁養殖研究」、「刺細胞動物細胞、分子生物、生理與生化研究」、「展場生物與環境科學」、「海洋天然物研究」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等五大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了讓研究專長相近的館員組成團隊,以合作的方式推進研究,比如以「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來說,舉凡生物多樣性、標本保存相關的領域都會被歸到此主題之下,以團隊的方式創造出不同的研究視角,這也是海生館與其他研究機構不同之處。此外,為了與國際接軌,他也在2008年時,籌辦了首屆「奧秘研討會」,邀請各國海洋生物專業學者來海生館與館內的研究人員交流,除了向外分享館內的研究進展外,也可了解目前國外的研究趨勢。

「奧秘研討會」廣邀各國海洋研究學者來海生館分享與交流研究經驗。圖為2019 年第8 屆研討會現場。


除了研究上的困難之外,隨著這幾年保育意識的抬頭,陳館長也必須面臨展示上的挑戰。回想當年館內白鯨意外死亡,引起保育團體撻伐,海生館在陳啟祥館長召集下成立了「白鯨諮議平台」,與保育團體經過一年多的協商,寫下〈白鯨宣言〉承諾不再進口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透過這次事件,我也開始反思,白鯨等生物在野外的族群越來越少,生存越加困難,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捕捉牠們呢?」館長說道:「經過相互溝通與理解後,我們與保育團體站在一起,為海洋生物發聲,並舉辦白鯨特展,透過科普教育讓參觀的民眾更認識白鯨。」

「此外,我們也必須要思考,如何在不對自然環境過度掠奪之下,兼顧水族展示上的教育性與多樣性。減少活體展示當然並非一蹴可幾,需透過長程規劃。近年來,我們持續推動ROV(水下無人載具)直播,將海洋裡的實景傳到陸地上,讓遊客可以實際看到海洋裡的景象。在未來,我們也會完成『新型態混合實境水下博物館』計畫,透過在水下建構多部攝影機,讓遊客能夠不用潛水也能透過VR影像身歷其境。」而這些水下攝影設備不僅推動展示上的創新,也能加速研究上的進展。「相信各位都聽過『珊瑚白化』的現象,在近幾年中的研究發現,溫度並非造成珊瑚白化的唯一原因,海洋裡的光線有可能更重要。光照週期會影響珊瑚與共生藻的共生狀態,從而影響其白化的程序。然而科學家也發現,海洋中光層(水深30-40米以下至水深150-200米間)的珊瑚受高溫與人為污染少, 或許有望成為珊瑚的庇護所。而透過ROV,我們將可以持續觀察甚至採集中光層珊瑚回來做研究,解開中光層珊瑚光週期調控胞內共生的奧秘。」

透過ROV(水下無人載具)的鏡頭不僅能將海下的實際影像與民眾分享,更能協助研究人員進行採樣,進一步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


除了海洋教育展示以外,研究也是海生館相當重要的一環。


而對於博物館來說,標本典藏也是判定其規模的指標之一。不論是美國的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亦或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都有一套完善的典藏系統。館長表示:「海生館其實也有非常豐富的標本典藏,但缺乏適當的保存、展示場地。不過我們終於在近期爭取到教育部的經費,可以開始籌建『典藏展示教育大樓』,這座典藏大樓除了保存珍貴的標本外,也有研究室、展示廳與演講廳等設備,將成為海生館對外展示、教育的重要平台。除了標本之外,也會將館內研究過程的資料與成果,甚至海生館的發展歷史等,都納入蒐藏體系之中。有了這個空間之後,我們也能夠建構一套完善的典藏系統,將各式各樣的標本與研究歷史妥善保存與展示,建構出獨具特色的海生館典藏系統。」

海生館有非常豐富的標本典藏,這些珍貴的標本都將保存於新籌建的「典藏展示教育大樓」中。


記錄生物演化的標本是博物館的資產,而記錄人類思想演變的書籍更是博物館重要的資源。「圖書館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場域,為了讓研究人員們能更有效地利用館藏書籍,在此次的改建計畫中也將原本圖書館改造成『智慧型海洋生物圖書館』,將舊有系統全面升級,讓館員找資料與借還書更加方便。」館長說道:「我們與公共圖書館的定位不同,館內的圖書館館藏將以海洋生物研究為主,除了搜羅最新的研究成果外,也會蒐藏一些稀有、絕版的相關書籍,將不論是電子資料或是實體書籍都納入我們的館藏系統之中,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海洋生物資料庫。」「此外,我們的出版中心也將持續出版海洋生物相關的書籍與雜誌,不論是科普或專業面向,讀者都能從我們的出版品中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那本書。」


館長也充滿信心地表示:「我期望海生館能擁有自己的特色。而透過打造水下直播設備、典藏大樓的建造與圖書館的升級規劃,將能夠讓海生館不管在展示、研究、科學教育或是文創出版領域中都能夠走出一條獨樹一幟的道路。」採訪最後他也鼓勵有心想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年輕學子能夠培養跨域學習的能力,「一個好的生物學家,一定要有除了生物學之外的『工具』,比如數學、化學、物理、電腦科學等等,這些專業都能幫助你在研究時脫穎而出,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