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在海洋飛翔的天使


 文、圖──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戴佑安




開啟海洋教育新思路

        在一個有著大太陽的午後,利用難得的閒暇時光,盡情想像海洋教育新的可能性。這幾年的努力下,與中央研究院、各地研究站、各縣市學校等單位及第一線工作人員合作,將海洋議題分類拆解為不同課程,替幼稚園到90歲的長者開發出適合參與的知識課程及親水活動。此外,筆者也拍攝了多部影片並設計繪本、LINE貼圖、漫畫等文宣品,讓海洋教育顯得豐富且有趣。

        然而綜觀海洋教育全貌,似乎還缺失了重要的一隅,那就是針對特教學生的海洋教育課程!一思及此,我便立刻著手規劃「海洋教育天使計畫」課程,前後總共籌備二個多月,包含志工培訓、場地規劃、科學資料的閱讀、教案撰寫與問卷調查及進行三次的活動前課程親近認識孩子等等。這些點點滴滴,都匯聚成今天的故事


事前場勘


開啟挑戰的第一步

        有了規劃課程的念頭之後,我便聯絡多年的好友楊儀涵老師。楊老師在臺北市立臺北特殊教育學校(舊稱啟智學校,以下稱為北特)任教,猶記得第一次踏入北特,便覺得校園明亮整潔,有種一絲不苟的莊嚴感,而楊老師則依舊如記憶中那般陽光。想想緣分也真是奇妙,對教學的熱忱將充滿衝勁的倆人又走到同一條道路上,開啟特教學生參與海洋教育課程的旅程。


教師們課前討論,期待給孩童完整的課程體驗

        特教學生們的狀況各有不同,需要悉心照料,因此在設計課程前,我與同事特地前往學校了解情況。北特的學生多屬於腦部障別、無口語或口語發展遲緩、行動能力不便或不佳的情況,且多數見到陌生人會有嚴重的距離感與隔閡,需要長時間的陪伴才能漸漸對教學者產生信賴感。為了讓學生都能盡情參與,我也在幾次的拜訪中,將孩子們的狀況與個性一一整理成表格,以替他們設計完善的學習課程。

        儘管我在海洋教育領域已深耕多年,然而特教學生的身心卻更需要小心謹慎地對待,而與我一同前往的夥伴更是打起退堂鼓。雖然前方看起來困難重重,但我仍以堅毅的口吻替同事與自己打氣:「所有的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身為老師,這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加油!」


利用生物展示引發學童好奇心與興趣


謹小慎微的前置作業

 孩童開心地玩水

        場勘完後,也下定了決心。因為學生的程度與能力不同,因此計畫分為三組進行親水課程,內容為教他們如何在水面漂浮與划船。我們將能力較好的學生分至高組,由一位家長搭配一位受訓過後的講師或志工進行操作;能力普通的學生分至中組,由一位家長搭配一位受訓過後的講師或志工及一名助教協同操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分至低組,由一位家長搭配特教學校該班導師、一位受訓過後的講師或志工及一名助教協同操作。筆者則擔任全場總指揮,負責時間、場地、安全(急救設備及氧氣設備)及分配人力(二名救生員及一名現場護理人員)緊急支援。

        而學校附近的商家、海洋教師、家人、朋友及運動團隊成員得知這項課程後,大家也紛紛響應,熱情加入志工行列,這樣好的開始,讓我們對這項活動添增不少信心。而為了提升特教班導師親水的能力及志工們擔任教練時的專業度,我們也利用假日進行課程培訓及場勘,並替志工安排了八小時的海洋教育及特教案例分析課程,讓大家都有基本的海洋素養與認知。而筆者更是翻閱國內外特教學刊及聯繫相關學者,對學生進行個案分析並量身打造教案,將所得資料轉化給所有的老師及志工知曉,以求讓學生更容易親近海洋。

        在關渡國小林淑華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場地問題也得以解決,我們借用了該校的游泳池並將其簡易改造成適合特教學生學習的環境。我們也期望透過龍舟和水面漂浮等體驗活動讓學生更喜歡親近水域,進而漸漸增進生活適應能力、動作技能學習以及培養自信和願意親海的情懷。


在關渡國小林校長支持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四天課程,循序漸進

        本次的課程共分為四天,每天皆有不同的內容與主題,希望以輕鬆有趣的課程內容,帶領孩童們進入海洋領域中。第一天特教老師們便以「端午節」為楔子,開啟一系列的海洋課程。除了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外,班級教師們利用板車與玩具船槳,讓學生模擬划龍舟的樣子,同時教導學童們如何穿著救生衣等細節,以確保活動進行時的安全。在陸上建立好基礎觀念後,第二天我們便帶著學童們到北特的簡易泳池,實際體驗操槳、戲水的樂趣,也趁此培養孩子與志工和海洋教師的默契。


筆者教導孩童如何穿著救生衣

        第三天的課程則移到「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讓學童們有機會在標準的泳池裡划船,並學會在水面上漂浮與在水中行走。而老師與志工們,也在活動前一週將活動空間與環境進行改造。我們特地將水位從120公分降至90公分,並在水中放置高度40公分的教學椅,如此一來孩子們親水的水深為50公分,與北特泳池相同,以此建立學童的安全感。而為了降低在水中抽筋等風險,我們還將泳池加熱至28度,力求讓孩子們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中體驗親水的樂趣。最後一天,我們帶著孩子們到海資中心的「生態展示區」與「鯨棧水族館」參觀,在事前也偕同志工們將場地做些微調整,以讓孩童們都能在館內自在探索。在老師與志工的安排下,透過品嘗、觸摸,教導了學生們海水與淡水的不同,也讓他們以視覺和觸覺的方式接觸到水域生物,增添他們對海洋環境的好奇心。


泳池經過改造後,在助教們的陪伴下學童能安心戲水

                   

        有賴於志工們和教師們的共同合作下,這四天的課程在孩童的歡笑中畫下完美的句點。


笑容是動力,也是肯定

        特教學生們在參與活動時的笑容和專注的神情,是給予筆者最真實且直接的回饋,也是最珍貴的收穫。透過這次課程,更讓我相信,只要做適度的調整,使用適切的教學方式,特教學生一樣能學習到相關的認知、情意與技能。我們在活動執行前,預先讓家長瞭解活動,並邀請家長一齊參與、陪同特教幼兒,家長們對於海洋教育課程及水中活動的支持和認可,也使的課程的推動上更為順利。


孩童好奇地觀看水族箱生物


        從回饋單中,我們也得到了滿滿的正向回應。特教學生在家中或是在學校會和家長及特教教師表達「什麼時候可以再去划船?」、「老師我想去海邊!」、「玩水好開心!」「我會穿救生衣唷,只要123(比手畫腳表示操作步驟)」等,表現出特教幼兒想要主動親近海洋的動機。並且也記得在進行親水活動時,需要先穿上救生衣保護自己。從特教學生們的反應可以得知,海洋教育透過端午節做為出發,結合生活的課程設計,能有效提升特教學生對於水域環境與活動的認識,並且降低戒心,提高親水的意願。

        活動結束一段時間後,有家長與班導師聊天時說到,當他帶著孩子去海邊玩水時,孩子除了不怕水外,居然也好奇怎麼會有垃圾在海面上飄來飄去。可見,具親水能力的學生較容易觀察發現海洋垃圾問題,對於後續推展海洋教育有十足的幫助。


活力滿滿,持續努力

        筆者和特教老師在合作此系列課程中,都保持密切的聯繫和溝通,互相瞭解且尊重彼此的專業及想法,並將兩個領域做適切的結合,因此在教學合作上十分順利且愉快。


活動結束啦!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特教學生在親近水域時表現出歡樂、愉快的情懷,活動結束後,特教學生能慢慢地說出:「我喜歡水」、「玩水好開心!」等等話語,都讓筆者及伙伴們都相當感動,因此當即決定,這個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要繼續辦下去,並將成果過程製作撰寫成影片、期刊讓更多夥伴能夠加入,讓海洋教育推廣更加無遠弗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