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來海生館量身訂做你的海洋教育

 

海洋環境教師正帶著小朋友參觀海生館標本室,希望透過課程,讓孩童能從小累積海洋素養。( / 張容嘉提供)

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你來過海生館嗎?

        對你來說,海生館最吸引你的部分有哪些呢?是調皮的小白鯨、逗趣的企鵝或是多彩的珊瑚?

        不過海生館的任務,可不僅只是展示這些可愛的生物喔!除了將生物活潑的一面呈現給眾人,讓參觀民眾能透過專業解說,對海洋有更深一層認識外,有別於一般水族館,身為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更肩負教育使命,長期透過推出不同的課程與資源,喚起眾人對海洋保育的意識。

        海洋是屬於地球人的資產,因此海生館也致力發展多元的海洋教育資源,打造人人都可以認識海洋的學習素材,讓不同興趣、需求的人們都可以透過海生館推出的資源,不論是幼稚園小朋友或社會人士,都能透過海生館制定屬於自己的學習內容,並一同加入探索海洋、尊重海洋、守護海洋的行列。以海生館的「科學教育組」來說,每年都會舉辦上百場的活動,除了學生及老師之外,也有針對當地居民與社會人士,而為了落實博物館平權的理念,也持續推行關懷弱勢的計畫,近年來也推出多元主題的營隊,期望讓廣闊的海洋豐富每個人的心靈。


 海洋師資到校教學,教導小朋友如何聰明挑海鮮。( / 林冠吟提供)

從博物館到校園

        除了邀請大家來到海生館之外,海生館也致力於讓海洋教育走出博物館,進入到校園及社區之中。「行動展示箱」便是海生館伸出觸角的範例,展示箱內集結了海生館內的精華。這些展示箱裡,有部分有生物標本、寫實的生物模型以及繪本與教學手冊等,每個展示箱訂有不同主題,訴說不同的海洋故事,展示箱中也包含很多小遊戲,讓孩童在遊戲中輕鬆習得海洋知識。這些展示箱都開放免費讓老師借用,希望突破地理限制,讓更多學生都能認識海洋生物。目前海生館推出了九個不同主題的展示箱,每個展示箱都是研究人員經過長時間的開發與討論,將繁雜的科學內容轉譯為輕鬆有趣的科普知識,讓課堂更添深度。

        除了展示箱之外,海生館也配合108課綱製作了《與海共探手冊》,讓海洋知識不限於課本,更能與生活經驗結合。《與海共探手冊》在2020年與2021年各出版一冊,2020年版的《與海共探手冊》主要提供來海生館參觀的學生使用,藉由手冊內的學習單引導,在展區中探索並完成活動,以互動式的學習方法發現生物背後的學理知識。而2021年版的《與海共探手冊》則從海生館走入高中課堂,讓學生能更深入了解海洋研究背後的學理與知識。而為了讓教師們能更方便使用這項教材,在手冊上也標註了課程所需的時間與難度,讓老師能依據課程需求挑選適合的單元並進行授課。兩個版本的手冊都能讓學生們累積學習歷程檔案,吸引學生與老師們參與。


學生們正在海生館內,透過觀察生物完成學習單的問題。( / 謝佳珊提供)

        隨著近年線上教學的需要,海生館也同步優化線上教學的影音素材,將複雜的海洋科學研究等內容,轉譯為簡單好懂的動畫。自2020年起於Youtube官方頻道上以「海繪實堂」主軸陸續推出小丑魚、珊瑚及海龜等科普短片,將館內的研究成果以輕鬆有趣的動畫呈現,內容頗受大眾好評。

        除了製作教材之外,每個星期三也有「週三教師聯合進修」的活動,星期三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備課時間,此時老師都會進行一些研習課程。對海洋生物知識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向海生館提出申請,由海生館安排師資到校講習。課程通常會配合行動展示箱的內容,以實作的方式呈現,讓老師們知道如何使用。海生館也持續推行「海洋學校」計畫,歡迎老師們設計海洋相關的教學計畫前來申請,經核可過後海生館會提供相關的經費補助,讓老師能進行教具製作等,幫助課程推行。這些計畫主要都是希望透過提供老師想法與資源,讓海洋教育透過老師的力量傳遞給更多學生。


週三到校教學課程中,會由海生館教師與學校老師們分享,如何使用海生館的教具。( / 邱靜玟提供)


海生館所製作的行動教具箱到校教學,分享了魯凱族語的淡水魚名稱與漁獵文化。( / 科教組提供)

弱勢關懷

        偏鄉教育資源與師資匱乏的問題,一直被社會所關注。偏遠地區學校除了硬體資源的匱乏外,長期缺乏師資也是其所面臨的困境之一,而海生館作為博物館,也希望能透過一己之力,推動教育平權,讓偏鄉的莘莘學子們都能享有受教的權力。海生館立足於國境之南,自建館以來便推出多種不同的教育合作計畫,除了恆春半島鄰近的學校外,也開放各縣市學校申請課程與經費,幫助教育推展。而配合2020年第一屆的臺灣科學節,海生館也推出「海洋Long stay」計畫,安排海洋教師前往花蓮、臺東、屏東、離島等縣市的學校進行授課,提供直送到校的海洋教育課程。這些縣市的海洋資源豐富,學童們對海洋教育的需求絕不輸城市。海洋教師們也配合教具箱,規劃一系列有趣、活潑的實作課程,顛覆了孩子們以往對海洋教育的想像。

 

海洋Long stay的課程中,學生們正在使用矽藻土做杯墊。( / 科教組提供)


        而對於有些環境不寬裕的家庭與弱勢族群來說,來一趟海生館可說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光是門票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更別提來回的交通與食宿費用了。為了讓人人都能享有參觀海生館的權力,海生館也推出了「跟著海洋去旅行」的計畫,邀請他們申請,讓他們能對海洋與生態環境有更多認識,並且能夠和一般社會大眾一樣享有公有教育資源。這兩年藉著「臺灣科學節」的機會,海生館也擴大辦理,讓更多人能參與活動,讓海洋滋養心靈。



「海洋Long stay」把海洋教育帶進校園,搭配豐富的實做課程,將海洋知識寓教於樂。( / 張容嘉提供)

多元化的海洋教育

        近年來,人們開始越發重視母語教學,並且也鼓勵老師們在進行環境教學課程時,可以結合學員生活的社區環境資源,讓學員在課程中也能增加對當地的認識,進而提升公民與地方意識等。海生館在開館之初,便規劃「臺灣水域館」,藉由仿造臺灣地理環境,呈現不同棲地魚類的生活樣態。因此海生館近年來也推出融合地方文化的課程,如配合世界母語日所辦理的「半島聞鹽語」即是之一,希望將閩南語和海洋生態結合,邀請大家一起來說臺語。


透過「沿河而上找母語」課程,讓老師能夠實際到訪部落,傳承母語與海洋知識。( / 施純婷提供)

        另外,海生館也與中山大學教育所的師生合作,在屏東霧台國小開啟淡水魚主題的科普教育推廣活動及策展計畫,並將成果藉由《魯凱漁你相遇特展》呈現。由於這樣的主題企劃飽受好評,也因此海生館更在去年 (2021)將觸角延伸至屏東三地門鄉的排灣族,推出「沿河而上找母語」計畫,藉由尋訪當地的耆老和仍在使用傳統漁獵方式的族人,透過田野調查記錄部落與溪流間的關係。在調查之後,海生館與中山大學教育所團隊也設計出相關教案,並到屏東地區的校園推廣,讓更多學子認識北排灣語系和部落與魚類的故事。將海洋議題與原住民文化結合的創舉也受到師生們的良好回饋,在未來海生館也將會在此基礎上,將臺灣原住民族與海洋的文化故事一一記錄。


學生們到海生館後場的水族中心認識海龜救傷內容,希望以此喚起他們保育海洋的意識。( / 科教組提供)

        海洋學習不僅只能跟自然科學關聯,近年來,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外語教學,希望臺灣在2030年轉型為雙語國家,海生館也推出了海洋英文營隊,用英文教導高中生海洋知識,也藉此訓練學生的英文能力。這個營隊也將在今年擴大辦理,希望除了訓練學生們的海洋素養之外,也能鼓勵大家開口說英語。活動中除了帶著學生們參觀海生館外,也到潮間帶實際走踏,並全程使用英語講課,雖然對學生與講師們來說都是極大挑戰,但也是收穫滿滿。在今年海生館也會推出更多英文相關的營隊,邀請大家參與。


來海生館量身訂做你的海洋教育吧!

《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將海生館的研究精華搬到駁二,受到熱烈好評。( / 蔡宗泓提供)


        在學校之外,海生館也積極的透過舉辦各類活動,拉近大眾們與海洋科學的距離。來到海生館,除了可以到水族展場拜訪可愛的海洋生物外,也可以申請參觀後場,藉由專業解說員的帶領,發現珊瑚培植、生物標本、海龜救傷的秘密。而近年來配合教育部「臺灣科學節」,海生館也舉辦了「科學市集」、「城市遇見海生館」等精彩活動,將海生館的科學研究濃縮成精華,帶給參觀的民眾。在未來海生館也會推出更多有趣的科學教育內容,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臉書與官網消息。

        你喜歡海洋嗎?一起來加入我們的行列吧!

週三教師研習課程合照 ( / 邱靜玟提供)

2021年 科教活動參與人次
展示箱借用人次 506
海洋Long stay參與學生 877
營隊參與人數 724
探究手冊使用人數 4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