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陳勇輝─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深海─人類難以抵達的極端環境
深海環境在早期曾被認為是一個毫無生機的生命沙漠,直到小獵犬號從深海中打撈到怪模怪樣的深海生物後,才打破人們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在深海潛水艇發明之前,深海對人類而言始終是一處極深且無法到達的神秘之地。
隨著海洋探測與深海潛艇製造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漸揭開深海生態的奧秘。但全球海洋平均深度約為三千公尺,深海仍是被全球公認為難以抵達的內太空,如此難得一見正是深海生態雀屏中選為世界水域館四大常設主題展之一的原因。
重建自然生態的展示理念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尊重生命為展示核心價值,讓活體展示物種都能安身於近似原自然棲息地的人工造景環境中,有安家落戶的歸屬感。深海生態的展示就是利用科技模擬深海真實的場景,使各類深海生物活靈活現地表現出自然生態行為習性。透過互動科技之便,帶領一般社會大眾潛入暗無天地的深海中,一窺深海生物生態的奧秘。
來自深海的邀約
深海展示的故事軸就是邀請人們搭乘深海探索艇,由淺水區開始潛入深海海底進行探索,再隨著潛艇由深海回到海面,上升回到海表面的途中,還可觀賞中光層神秘的發光生物與浮游生物。
深海展示入口是世界知名深海探索艇艾爾文號(Alvin),向路過的觀眾頻頻熱情地招手,進入之後,馬上映入眼簾的是色彩豔麗的珊瑚礁生態系。若定神凝視前方會發現探索艇視窗上下小幅度的晃動,這是模擬波浪衝擊探索艇隨波晃動的狀態,讓人有身處船艙的錯覺。
潛艇在途中會巧遇抹香鯨追擊深海大王魷,為避免受波及,潛艇隨即急速下潛直入漆黑的深海,而海中無光區內的發光生物則宛如星空閃爍般璀燦。大王魷消失不久之後,探索艇突逢海底火山爆發,突如其來的炙熱岩石撞擊觀景視窗產生裂痕,所幸最終潛艇平安抵達燕魚水下工作站。
虛實整合的活火山
海底活火山是展示中虛實整合的最佳範例,由固定不動的實體背景搭配虛擬活體而成。實體展品包括火山噴出口的煙筒與棲息其中以硫為主要能量來源的管蟲,而在管蟲間穿梭自如的則是數位虛擬的螃蟹與魚類,實體與虛擬搭配的天衣無縫;但如果使用強光手電筒照射,就會看到虛擬生物消失無蹤,僅剩下實體的背景場景。
伴隨在旁的鯨落,乃是鯨魚死亡沉降至海底的屍體,形成一個以腐屍為主要能量來源的生態系。龐大的屍體吸引各式各樣的深海生物齊聚一堂大啖「腐」食,宛如一場各取所需的流水席,隨著鯨屍受到各種掠食之後,最後僅剩散落滿地的骨骸。
永不重複的生態情景
半圓狀的海底隧道原本希望打造出單一展示面營造沉浸式的體驗感,然而因建築結構的關係,最後只能用左右兩面外加天花板三個各自獨立的展示,讓身歷其境的展示效果大打折扣,殊為可惜。
隧道中所展示的深海生物都是精心設計的擬真物種,且置入人工智慧能靈活地表現出自然行為習性,如鮟鱇魚使用發光誘餌進行獵捕;受到驚嚇時,吸血鬼章魚會用腕足將自己反包露出尖棘進行防禦行為等等。整體深海場景並不會一成不變地重覆出現,而是貼近自然場景充滿變數,很難預測下一秒會出現什麼生物。逛海生館時建議可以向櫃檯洽詢導覽事宜,以瞭解展區背後的設計巧思,否則很容易以為只是動畫重複播放,而錯失觀賞深海生物行為奧妙的機會。
沉浸式海底隧道情景示意圖
在水幕中載浮載沉的大章魚
體型巨大的章魚懸浮在隧道出口,用已被超音波擊碎懸浮在空中的微小水粒所形成的水幕來呈現。有趣的是這些水微粒並不會淋濕身體,當遊客揮手與章魚互動時還會引發互動裝置,會發現章魚體色立即變紅並迅速上移,擺出防禦的姿態,這讓觀眾大吃一驚並感到與生物零距離的震撼感。
微妙海洋精彩奪目
深海隧道的末端展現各類發光生物爭奇鬥艷相互輝映所營造出的璀燦情境。有些水母身上裝飾一條條帶狀的發光器,隨著轉動散射出陣陣迷人的光彩;一群閃著亮光的深海魚像跳躍的光點從旁游過,點亮漆黑的深海,彷彿是一場水中的煙火秀。
體型微小的浮游動物實際上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其奇形怪狀的樣貌,因此在展示時是以放大近百倍的方式來呈現,讓遊客能清楚地看到外形特徵與行為。橈足類在海中為數眾多被稱為海中昆蟲,雖然身形微小游泳能力薄弱,但生命受到威脅時也能如跳蚤一般,瞬間彈跳出危險的範圍消失於大海中。身體透明的仔稚魚隨水漂流,只見其一雙烏溜溜黑眼,體色卻是隨著周邊背景顏色變換;有著西瓜子外型的介形蟲(Ostracoda)遇到天敵攻擊時,會吐出爆閃般的螢光物質擾亂天敵藉機逃竄,這些都是發生在海洋世界中難得一見的特殊場景。一連串天花板上雷射雕刻的浮游生物,搭配綠色螢光的躍動,指引展示出口的方向,為深海展示畫下完美的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