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羿婷 /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
選讀:《十六歲的海洋課》
主題:如果明天,世界不再有鯨豚
拍打礁石的浪花,毫無警覺性打在我的身上,鹹鹹涼涼地, 我望向剛出海的賞鯨豚船,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中央,被海、被風、 被無數的海洋生物團團包圍,若沒有一旁賞鯨豚的大招牌,我似乎 分不出到底是誰來看誰,不過從遊客臉上的笑容其實也不難判斷。
人和大海的關聯乍看只有如此,誰又能想到臺灣島曾沉寂於海底,而鯨豚的祖先生活在陸地,我們竟是那麼息息相關。而對於喜愛海洋的我來說,知道自己應該努力做點什麼,但在看到人類為所欲為的開發之下,我也常常感慨,氣憤自己的渺小。
海豚跳過呼拉圈,白鯨發出他們獨特的叫聲,直至今日還是 受遊客們歡迎的表演,可誰又有沒有想過,海豚是為了吃飯才逼得 被訓練?白鯨那聲音也許是他們發出求救的信號?對於人類來說, 鯨豚表演新奇、有趣,可動物們難道就不嚮往徜徉在大海,自由 自在嗎?
如果今天站在眼前表演的是人類,我們是否會覺得慘忍? 不敢目睹呢?其實這正是環境保育出現的一大問題。大多數人們 自私、沒有同理心,但要是我們能試著站在動物的立場想一想, 或許整片海洋的資源就可以有轉機。海洋和人們的生活絕對是密 不可分,我們只有學會珍惜、愛護,才可以好好和大自然相處。
雖然要叫所有人立即停止觀賞鯨豚,停止吃所有的海鮮,是 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不過我們能夠循序漸進,慢慢地減少這些 行為。我們無法想像海生館裡沒有那些可愛的動物,也不敢想之 後沒有賞鯨豚旅遊行程,那麼我們就必須有所行動,不只為了我 們一己私利,也為了鯨豚們,為了整片大海,為了⋯⋯地球的整 個生態運轉。
就像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或許我們在世上無法做什麼偉大 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做一些小事。」
當鯨豚擱淺時,我知道有一群人會立刻放下碗筷,朝著海洋 奔去;當環境正被大家慢慢消磨殆盡,我知道有一群人在太陽尚 未升起之際,觀察並記錄生物們的一點一滴,想著解決之道;當 我希冀自己能出一份力幫助鯨豚,廖鴻基老師唯美的文字正深深 的打動了我的心,他對海洋的那份愛,無私奉獻,令我深刻動容。 也許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必須改變太過嚴苛,但是我們可以支持 那些願意付出、真正對海洋生態有幫助的人。
《十六歲的海洋課》一書中有提到「保護海豚,因為他們是 海洋食物鏈高層,保護鯨豚,訴說就是保護整個海洋。」這樣 大海中一層又一層的關係,足以證明鯨豚是相當重要的角色。
臺灣漁業發展繁榮,尤其四面環海的天然環境,要叫這些靠海吃飯的漁人眼睜睜收手著實不易,不過不難聯想,要是沒了鯨豚、沒了魚,那將是多麼恐懼的悲哀。或許趁現在還沒真的走到盡頭,及時挽回,捕撈、賞鯨豚行程、濫殺、做成食物,都必須慢慢地減少這些行為。
如果繼續濫用海洋資源,歡樂的是人,悲傷的是魚,但會不會十年後,會落得兩敗俱傷?
很喜歡書中裡一句話:「海島的機會在海洋,而臺灣的機會, 在轉過頭來。」海洋給我們很多元的發展機會,那我們究竟有沒 有珍惜,甚至是感謝,有沒有學著大海的開闊胸襟?有沒有順著 潮流呢?
賞鯨豚船已經回航,浩浩蕩蕩地,歡笑聲也不絕於耳,迴盪著一遍又一遍。我站在遠處展望這片汪洋,因為斜陽的光更顯迷人,我默默合掌,在心底盼望來日方長還能見到美麗的海洋,我輕語,把願望放進風裡,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