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盧主峰─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海洋教師
「鯨魚」和「海豚」應該是許多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雖然多數人從未親眼看過,但說到海洋生物,許多人腦海裡率先想到的肯定是牠們。
可惜近年來隨著環境變遷,大家常常在新聞媒體中得到鯨豚擱淺的訊息。這些被通報擱淺的鯨豚們,都會被送到「救援池」進行治療,臺灣有不少提供支援的基地,不過您知道嗎,其中一個救援池竟藏身在小學校園中!這所小學就是位於臺北市的「關渡國小」。
隱身在學校內的鯨豚救援池
「關渡國小」座落於臺北市北投區,鄰近淡水河大屯山,特別的是「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海資中心)也設立於此。因為有「海資中心」的緣故,學校於2016年與「中華鯨豚協會」簽訂合作條約,為協會提供場地與便捷的交通位置,以利及時收容救治擱淺的鯨豚。
學校提供場地,協會也為學校提供專業的鯨豚課程。2018年3月20日的下午,關渡國小與海資中心迎來了第一位嬌客─侏儒抹香鯨「關關」。
還記得那天剛上完海洋課程,筆者突然接到主任的電話,「鯊魚老師,等等有隻鯨魚要送來,去準備一下。」
聽到這句話後,筆者僅驚訝了一秒,回過神來就立刻去組裝救援池。鯨魚非常重,居然需要十個大人才能夠抬起牠。一進池中,關關就立刻排出了躲避敵人的「鏽色便」,將整池的清水染成了咖啡色。牠看起來一切如常,既不用志工保定,也沒有明顯外傷,可以繞著池子自行游動。擱淺原因成謎,而志工就帶著疑惑與關關一起過了一夜。等待牠的將是一連串檢查,與學生們好奇的眼神。
隔日中華鯨豚協會帶著專業的獸醫與講師來到學校,準備對關關進行嚴密的檢查。首先是抽血、超音波與熱感(偵測生物溫度),每個項目皆要確實檢查並完整記錄,而講師則在獸醫確認關關「鯨」體無虞時,透過引導、規範等步驟循序漸進地告訴小朋友等等將會看到的景象,幫助學生們揭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神秘面紗。
對小朋友而言,這應該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生命教育之一。透過課程,學生們學著去認識鯨豚、瞭解鯨豚並愛護鯨豚。
第三日所有項目檢查完畢,確認關關健康無虞後,便立即連絡船隻,準備將牠野放。令人感動的是,當志工們把關關從池中抬出送上車的這一小段路,所有的同學與老師自發性地圍在牠旁邊,體貼的考慮到鯨豚對安靜的需求,不喧嘩、不吵鬧地目送牠上車。那天志工及獸醫頂著滔天巨浪,將關關成功野放在野柳外海,當牠入海的剎那,所有人都柄住呼吸,直到牠上浮吸了第一口氣,大家緊張的心才轉為雀躍。
這是關渡國小協助救援的第一隻鯨魚,牠的結局令大夥精神為之振奮。
關關野放前最後檢查
一堂海洋與生命的重要課程
可惜鯨豚救援十分困難,並不是每隻擱淺的生命都能的到歡喜的結局。同年6月學校又收留了一隻糙齒海豚,本來前兩天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牠漸漸地好轉中,怎料在夜裡牠生命表徵突然下降,並在凌晨暴斃。
後來經過動物園解剖發現,這隻海豚的乳腺、肺部及腦部有病灶,其中腦部病灶有壓迫到神經,導致頭部常有不自主的抖動、下顎無法閉合等症狀,這些或許都是造成該海豚無法存活的原因。
而第三隻海豚也是另一場悲劇。2020年11月,萬里礫石灘上擱淺一隻條紋海豚,由於在礁石上掙扎,撞出許多明顯外傷。送到學校後,除了肉眼可見的外傷外,獸醫師透過儀器也診斷出牠有失溫、下顎骨裂、營養不良、氣胸等症狀,由於健康狀況不佳,經由獸醫們激烈的討論後,最終決定將予以人道處理,讓牠從痛苦中解脫……。
當針頭插進海豚的身體後,牠漸漸停止掙扎,最後靜靜地躺在了志工們的手中,臉上的表情彷彿是說著謝謝。這也是目前關渡國小救援的鯨豚中,唯一一隻採取人道處理的鯨豚。
經過上述三起救援事件後,孩子們也學習到不一樣的生命和海洋教育。
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緣親眼看到鯨豚,而當這些貴客們到來後,除了老師的講解,孩子們親自用眼睛與耳朵,觀察感受到鯨豚的痛苦及可能的事件起因。許多孩子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方便造成了牠的不便,才導致鯨豚們擱淺,必須忍受打針之苦?
若非親眼見證,那些擱淺的鯨豚只不過是新聞中的一則報導。透過現場教育,孩子們透過雙眼親自見證生物們遭遇的困難,相信這些經驗都會他們在心中種下愛護海洋生命的種子,有朝一日他/她們將成長茁壯成守護海洋的領袖,引領眾人重視海洋永續議題,讓「尊重海洋」 與「守護海洋」真正成為海洋國家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一句口號。
透過這幾次的救援事件,激勵了海資中心著手設計更多的鯨豚相關課程。
例如利用海洋廢棄物創造鯨豚裝置藝術,開啟「海洋牆面藝起蓋」等美化空間活動,也結合了海洋保護區與保育類動物等議題,期望給學生們更完整的海洋教育。中心也設計了「海中的巨人-藍鯨」等相關課程,讓學生認識鯨豚的生理型態、生態地位、遭遇危機及擱淺後的處理。近期因鯨豚協會開設臺灣歷史博物館特展「鯨驗值-鯨骨特展」緣故,筆者也藉此得到靈感,與協會討論未來再次合作,將鯨骨標本製作課程帶進教室裡,讓學生對於鯨豚的瞭解更加深刻,進而產生愛護牠們的心。
取之於海,敬之於海
「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於2014年正式落成。一開始僅有兩間小小的教室,且海洋教師離職率極高,導致課程設計無法聚焦。在筆者加入後,逐漸完善了所需的硬體設備,並設計大量的適齡性課程。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與沿革,中心逐漸開始形成規模,體驗人數也開始逐年增加。
家長學生常擔心地問筆者:「鯊魚老師,你會不會因為辛苦的推廣但不見成效而感到失落呢?」
每次聽到這個問題,筆者都會以親身故事回應。
筆者在馬爾地夫潛水時,觀察到當地導潛在水下雙手緊握祈禱。上岸後筆者問他為何如此,他回了一個筆者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每次下水看到我的國家有著漂亮的珊瑚、清澈的海水及大量的魚群時,我都會讚嘆,並感到驕傲,而我也會祈禱希望我的孩子能跟我一樣『取之於海,敬之於海』,這是我的信仰,那你呢?」
筆者也將這句話送給各位讀者們。曾幾何時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不再看到海景,不再聽到海濤,不再聞到海潮,不再感到驕傲,我們對於海洋的敬畏之心丟失了嗎?
「親海、知海、愛海」雖然短短六字,卻道出了海洋教育的最終目的,讓我們把那敬畏且驕傲的海洋精神找回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