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魚類怎麼溝通?怎麼找到彼此? 來看魚類間有什麼溝通方式吧!

 



/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劉晏余海生館出版中心

 

海洋的世界充滿驚奇與奧妙,當你走進海生館時,你是否曾想過以下問題:「為何銀鱗鯧可以井然有序的悠遊?」、「大洋池的魚種那麼多,牠們為何看起來並不互相打擾?」、「魚兒們會跟彼此聊天嗎?」、「在海洋中洄游的魚類是怎麼找到彼此的呢?」……,其實魚類彼此間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溝通管道,只要瞭解箇中奧妙,您也可以破解牠們的之間的「摩斯密碼」,聽到來自大海的訊息。

 

五花八門的交流方式

人類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多種感官,讓我們可以感知生活周遭的一切,魚類作為長時間演化的生物,當然也擁有多樣且成熟的感知與溝通方式。例如科學家曾在三億年前鯊魚狀的化石生物上找到可以辨別明暗的視桿細胞與能分辨色彩的視錐細胞,說明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很早就擁有了色覺。人類能夠看到的顏色十分有限,因為我們的眼睛只有三種視錐細胞,不過多數的現代硬骨魚都擁有四色視覺,牠們眼中的世界比起人類更加多彩,所以魚類可透過視覺辨別訊號。其它如變化體色、發出聲音、釋放不同激素、發光、放電等也都是牠們的溝通方法,而其中因為電在水中的傳導比在空氣中快,「電覺」幾乎是某些魚類所獨家演化的技能(當然也是有少部分的陸地生物有電感力)。水也是水溶性化學物質的絕佳介質,利於魚類感知味道和氣味,對於深海魚來說更是幫助牠判別對方是敵是友的好幫手。



 

魚聽得到我們的聲音嗎?

因為魚沒有像人類一樣外顯的「耳朵」,因此早期科學家們曾以為魚是「無聲的生物」,幸虧科技進步,我們才能聽到「魚的聲音」。發現蜜蜂舞蹈語言的德國生物學家卡爾··弗里希(Karl Ritter von Frisch)就曾做了一個實驗,證實魚類擁有聽覺。他在實驗室裡養了一隻失明的鯰魚Xaverl,他將有肉片的木棍放進水裡靠近Xaverl住所的一端,而Xaverl聞到味道就會跑過來進食。這動作重複做了幾天後,卡爾開始會在投食前吹口哨,六天之後只要他一吹口哨,Xaverl就會跑出來,以此證明了魚類能聽得到他的聲音(嚴宏洋老師在本期文章中也有提及對此科學家假說所驗證的實驗)

 


人類的耳朵一到水下就會降低功能,聲波經空氣傳播,通過耳道傳入內耳,使鼓膜震動,若是耳道充滿水,就會抑制鼓膜震動,讓聲音減弱。但因為水的不可壓縮性,所以魚並不需要耳朵這種器官,且聲音在水中傳遞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也因此魚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比脊椎動物更多元的收發聲方法。有別於人類透過震動聲帶發聲,魚類能夠快速收縮肌肉,震動魚膘,以達到擴音的效果。你可以把魚膘想像為魚體內的氣球,試著想想一只氣球能發出多少聲音,魚類就能用魚膘「玩轉」出多少花樣。此外牠們還可以藉由摩擦頜部的牙齒、摩擦排列在喉嚨裡的咽喉齒、摩擦骨骼、摩擦鰓蓋,甚至排出泡泡,都是牠們發聲的方法之一。


有些魚類的的聽力甚至比人類還好,人類的耳聽範圍則在20-20,000赫茲,某些魚類如美洲西鯡和大鱗油鯡則可聽到高達180,000赫茲的聲音,這是因為牠們要竊聽天敵海豚所發展出的看家本領。而根據居住環境、品種等因素的不同,魚類能聽到的聲音範圍也各不相同。

 

本期文章收錄了多位海洋界「溝通專家」的文章,有嚴宏洋老師談魚類感知環境訊號的方法;莫顯蕎老師談個別魚類的叫聲所代表的意義;蔡明安老師帶大家認識小白鯨的聲音;陳勇輝博士整理了海洋生物透過不同方式所釋放的訊息,非常精彩,邀請大家一起聽見來自海裡面的訊息。

 

聲波的速度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介質的密度、冷熱、溼度等,都是影響傳播速度的關鍵

聲音是一種「波」,需要透過如空氣、液體、固體等「介質」才可傳遞到接收者的感受器官,因為聲波在水裡傳遞的速度較快,讓魚類「利用」了這特性,發展出許多發音方法。

本文參考資料:

1.喬納森巴爾科姆著(2016),肖夢,趙靜文譯(2018)。《魚什麼都知道》(What A Fish Knows)。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海倫思凱爾斯著(2018),王小可,譚然譯(2020)。《魚的好奇心:關於生命、海洋及一切》(Eye of The Shoal: A Fish-Watcher's Guide to Life, The Ocean And Everything)。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