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讀:《奧秘海洋》100期
本期館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提到吃對魚跟拯救海洋有關的文章。我很喜歡吃魚,身邊也不乏喜愛品嚐那鮮味的人,我爸更是在買外食時首先挑選的肉一定是魚類。小時候老師有告訴我吻仔魚是某魚種的幼苗,雖然營養價值高,卻有可能造成魚種的滅絕,極為不環保,因此我不會購買相關食品且會提醒家人少吃吻仔魚。
但是平時吃的成魚就不會造成海產枯竭了嗎?這是我在看這篇文章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應該很多人看到問題時直覺想到的是「魚翅」吧,網路常轉傳著鯊魚被取下魚鰭後就被丟回大海自生自滅的殘忍影片,引起網友的撻伐。不過其實生活中除了鯊魚外,還有許多吃了不環保的魚,例如常常被拿來做成生魚片的黑鮪魚。雖然黑鮪魚體型大,但是過度捕撈也讓牠們成為了瀕危物種,有些種類的數量甚至比鯊魚還要危險。黑鮪魚也是遠洋魚種,捕撈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少污染。
既然吃捕撈魚不環保,那麼吃人類自己的養殖魚,就不是從大海來的,總該沒問題了吧?我曾經天真的這麼想著,卻大錯特錯,養魚的飼料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且並非所有魚都能像豬、羊之類的動物,僅僅依靠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做成的飼料存活,飼養鮭魚的飼料甚至需要添加魚粉、魚油,這些材料是捕捉大量其他海中的魚類來做成的。而養殖魚所產生的廢水、廢氣也會造成海水污染,這麼一來就沒有起到想像中的「永續經營」的作用,反而造成大海的負擔。
令我最感到驚訝的是,有專家預估,若是人類再不克制吃、捕撈魚的速度的話,在2048年大海便會沒有魚可以吃。2048年距今也不過30年的光陰,卻有可能讓海洋中許多的物種消失,讓平時在大賣場中就可以輕易取得的食物變得有再多錢也買不到,這也讓我警覺到我吃魚的方法是不是不正確,是否不夠珍惜、不夠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危機。
那麼要怎麼吃魚對環境比較好呢?文章中提到了在購買漁獲前不妨先查些資料,盡量選購當地盛產的魚種、銀白色的魚種,或是吃素的海鮮類。另外要避免買到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因為人類的破壞、捕捉,其實動畫中看到的魚兒快樂在珊瑚間穿梭其實並非常見的現象,而且珊瑚礁魚大多有毒,吃下去對身體也不好。
南投不靠海,但是並不代表住在臺灣中央的我們不需要關心這片海洋,這裡隨時都可以吃到新鮮的漁獲,菜市場也常聽到魚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因此這片環繞著寶島四周的大海,是需要每一個人去關心、守護的,從水族館販賣色彩鮮艷的觀賞魚到許多人旅遊時會去一睹光彩的珊瑚,都與海洋息息相關。今後我在陪同家人購買魚的時候,甚至長大後自己選購時,我會注意相關的永續海鮮標章,盡量不要購買不環保的魚,為海洋盡一片心力。少吃一條魚並不會造成我們生命危險,卻可能讓一種地球上的族群可以永遠生存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