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旬魚˙慢食˙減塑˙海洋——徵文組高二佳作 / 黃彥錞

 



黃彥錞 / 臺中市私立大明高級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00期——〈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讀完《奧秘海洋》第100期,我對於海洋快被掏空的議題十分有感。近年來,有許多人開始推廣永續海鮮的概念,這讓我聯想到了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孟子和北宋詩人蘇軾,孟子曾以永續發展的的觀點出: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水塘與湖泊中捕魚,幼魚才能存活下去。蘇軾曾在《赤壁賦》中提及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但這樣的畫面,如今恐怕是很難再看到了。海洋即將被掏空,與人類大肆捕獲魚類有關。人類因一己私欲,嚴重威脅到海洋生物的資源。如果我們再不克制捕獲海洋生物的,在不久的未來,原本普遍的魚類也會變成稀有魚類


身為臺灣人,我們熟悉海鮮的各種料理,但卻對牠們的生命狀態與資源多寡一無所知。當我們看到鱈魚和黃魚,只想到雪白鮮嫩的魚肉和紅燒黃魚有多下飯,卻不知道我們如今吃到的鱈魚多半是「大比目魚」混充,而黃魚如今也幾乎是養殖黃魚。正宗鱈魚和野生黃魚因為人類的濫捕而瀕臨滅絕,即使有關部門已禁捕了20年,還是無法恢復正宗鱈魚和黃魚的數量。


除了有關部門推動限漁的措施和劃設海洋保護區外,我們每一位消費者也可以從認識魚和吃對魚來拯救海洋。過去大家選購海鮮只注意到是否美味,價格是否合理,海鮮是否新鮮,在生產過程中是否被添加化學物。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我們所享用的海鮮,是否有符合生態保育的原則。應該反省的是,我們是否吃到了瀕危的物種?我們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要具有海洋素養的去選購永續性的海鮮,以及綠色性的海鮮。從而讓海洋生態也能夠永續地發展下去。


除了認識魚,吃對魚的生態保育方針以外,現在科學家也都在努力設計替代方案,例如,利用可分解塑膠替代傳統塑膠。除了大家熟知的吸管等餐具以外,可分解塑膠的用途相當廣泛,包含塑膠袋等生活用品、紙尿布等衛生用品、漁網等漁業用品。除此之外,還有近年來相當熱門的3D列印原料,以及手術縫合線等醫療用品。站在環境的角度來看,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產品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才是根本解決塑膠垃圾的方法,但塑膠製品經過百年的演進早已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以現代人的消費模式以及對於塑膠產品的依賴程度,想要根除是很困難的了。


通過科學研究顯示,塑膠製品除了不易分解,在海洋中還會分解成塑膠碎片,被不知情的海中生物吃進肚子裡。其中以鯨魚、鯊魚以及鰩魚,這些魚類受到塑膠的威脅最大。鯨魚每天可能吞食數百甚至上千個塑膠碎片,而漂上岸的塑膠垃圾也可能被海鳥誤認為食物吃下,最終得不到營養而死,死掉的海鳥屍體漸漸分解回歸自然,但被牠們吃下肚的塑膠卻依舊存在。


對於減少塑膠垃圾,魚類打造一個友善的海洋環境。我建議,店家使用口飲杯蓋或者提供紙吸管,顧客也可主動購買鋼製吸管。我們還可以主動參與保護海洋的團體,利用閒暇時間去海邊做淨灘活動,將塑膠垃圾撿回並做好分類。沒有閒暇時間而經濟較有餘裕的人們,也可以捐錢到有關保護海洋的團體,這也能成為支持保護海洋的團體的一種方式


讀完《奧秘海洋後,促使我反思到以前的生活方式,並在生活習慣做出了一些改變。例如,購買鋼製吸管以代替塑膠吸管,鋼制吸管不僅可以享受到塑膠吸管帶來的便利而且更加環保。再來則是塑膠袋的使用,當我出門購物時,都會備好布袋或者重複使用塑膠,降低使用塑膠的頻率,盡可能符合綠色消費。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累積自己的海洋素養,認識魚,吃對魚以及積極參加保護海洋的團體。不能僅僅只有我們這一代享受到海洋帶給我們的生物資源,也應該要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親眼目睹到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為此,就讓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朋友之間互相提醒,大家共同打造一個友善的海洋環境,以降低海洋被掏空的速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