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陞 / 彰化縣湳雅國民小學
選讀:《奧秘海洋》100期:倒數2048―被掏空的海洋
用餐時刻,常常在家裡餐桌上看見有不同的海鮮出現,但我都不知道牠們居住的環境跟來源,只知道這是一種食物,從來沒想過眼前視線外的世界是怎麼回事,而看了這份期刊之後,對於世界的想法有很大的轉變,短短的篇章,讓我了解非常多的知識,提高了對世界的想像,以及身為世界公民,要盡自己的責任去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知道原來小小的自己也有可以努力的地方,感覺很不一樣!
文中提到:你知道你吃的海鮮是從哪裡來的嗎?我們往往都知道烹調海鮮有多美味多好吃,其實我們的世界是創造了一個豐富的「海鮮文化」只享受海鮮的美味,但針對盤中生物的來歷卻一無所知,不知道這些魚類海鮮,是否會因為我們人類的捕獲而越來越少或是破壞平衡。之前就曾經有專家預測,如果我們一直無止盡的食用海鮮,一直繼續這樣不克制的話,預估到了2048年時,大海將會無魚可撈,而我們的生態也會開始失去平衡。所以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海鮮,知道如何的挑選,才能有效的保育物種,維持海洋的生態樣貌,也才能讓生物永續生存。
當然也有人會思考,如果我們用養殖的方式來獲取魚類,那是不是就不會有滅絕的問題?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即使是用養殖的方式,最後也要從大海裡撈取野生魚類,加一些加工食品去做成飼料然後去餵養養殖魚,其實這樣反而會傷害環境和養殖產業,而且人類吃進去之後也會對人體產生負擔,還有最可怕的是養殖魚類會混種不同的基因,吃了之後反而會延伸不同的問題,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我們做為消費者更要充實海洋科普知識,要懂得做功課,多了解海鮮在海洋中的情況,才能避免買錯、吃錯海鮮。另外我們也可以選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大魚大肉,讓海洋的物種更能夠有永續的生存下去,讓海洋能夠持續年年有魚,不會有瀕臨絕種的問題。
那我們要怎麼認識魚類呢?在「臺灣魚類資料庫」這個網頁就可以查到很多各式各樣不同魚類的知識,包含魚類學知識養成、向大海學習、與海共好、魚眼看臺灣,裡面有很多各式各樣不同的的魚類科普,可以讓我們一般民眾學習也讓小朋友知道海洋生態的重要!
臺灣四周環海,魚類一直都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相較於陸地上的動物,民眾對於海洋的知識認知較低,因為太少見了,所以常常一知半解,不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所以一些特殊魚類更要小心,例如珊瑚礁魚類,裡面有珊瑚礁毒,所以食用對人體會造成危害,更要小心。消費者如果怕會有疑慮,也可以選擇有世界常見海鮮永續標章的海鮮,以確保食用安全!
臺灣四面環海,但過去缺乏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的單位,直到2018年開始成立專責管理海洋相關事務的海洋保育署,為了海洋生態保育注入了強心針,擬定保育的計畫,打造出友善的海洋環境!這樣有很多受傷的海洋生物能夠第一時間通知海巡署,提供方式給政府做參考,第一時間來做治療。這樣就能夠確保恢復健康的海洋生物能夠平安的回到大海的懷抱了!
我看了這篇期刊,深深的了解原本既有知識的不足,原來海洋內有這麼多不同的生物存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單純而已,吃海鮮要吃得對,也要顧及生態環境的平衡,政府不斷的在推廣海洋普及知識,讓民眾可以快速的理解,現在海生館內的世界水域館有3D的立體影像數位手法的展示,讓我們能了解遠古海洋、巨大海藻森林、深海生態的影像,更能身歷其中,深深感受。讓我們從零到有,補充了腦內知識跟觀念,我們身為世界的一份子更要好好的保護這個地球跟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更永續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