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與海共探手冊 ―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跨界火花

與海共探手冊


楊士德海生館科教組

海生館科教組

讀書 = 考試?

教育是國家大計,人才是立國根本。過去的教育常過度強調考試分數,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成績不再是衡量未來發展的方式,翻轉教育、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也陸續被提出,如何教育孩子獲取二十一世紀的核心能力,是目前教育界所需面臨的重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108學年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108課綱」,便是希望為上述的大哉問,提出解決的方法。108課綱的核心觀念,是以「核心素養」為發展的主軸,培養孩子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希望提供更彈性的教學方式培養孩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的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思維。在如何實踐上,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中提到各學習階段應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方法,並明確指出最直接的課程設計原則就是「問題導向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從引起孩子學習動機到「發現並提出問題」,有問題才有探究,實作是手段,探究才是目標。

博物館,一個啟發教育的場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是教育部所屬,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有別於國內其他商業水族館以生物展示為主,海生館更肩負著傳播海洋教育的使命。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功能之一,甚至是博物館為社會大眾所支持、認可其存在的主要理由(註一)。有別於傳統學校教育的制式化,博物館教育除了提供展館資訊外,也藉由提供遊客體驗並引發興趣,促使其在遊憩時主動探究問題(註二),在「引起探究」的觀念上與108課綱不謀而合。

本館從2000年開館時即創立「科學教育組」持續的進行海洋教育推廣,過往的目標是以「全民教育」為方針,因此需具備「普及性」,主要介紹海洋生物新知與海洋保育,難度與知識層面則以現象觀察為主,對於引起現象的學理機制只能隔靴搔癢,並不太深入。

海洋教育2.0―新一代的「海洋學習單」

今年恰逢「海生館20周年」與「2020第一屆臺灣科學節」的契機,於是本館配合108課綱,順勢推出全國第一本以「探究」為主要精神之「海洋學習單」。有別於傳統學習單,其特殊性有「設定特定學齡難度」、「與生活經驗結合」、「包含多種學科領域」和「配合學習歷程認證機制」,並邀請各領域下的教育工作者參與構思,命名為「與海共探手冊」,期望配合108課綱為臺灣教育注入新的跨界合作模式。

這本手冊從裝訂到內容皆有別以往,筆者將會為大家詳細介紹這本手冊設計上的巧思,與希望呈現的核心價值。

裝訂策略:一本可以用很久的「學習單」

手冊製作之初蒐集了館內、館外過往的學習資料,發現受制於「裝訂」的方法,當展示主題進行更換或缸內生物發生變動時,便會使部分單元無法使用,進而影響到整份學習單,非常可惜。本次手冊使用了活頁夾的概念,讓學生與老師可以依需求彈性調整與擴充,也利用拆頁的特性,設計出許多具有趣味性的活動,使用起來也更加靈活。

手冊裡的學習單可以搭配內容靈活拆頁或重新組裝,亦考量到重複使用與學涯生活的實用性,本手冊採用市面上常見的26孔夾設計,可自行裝入B5活頁紙,於學習時使用。


內容知識: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思考

手冊針對館內三大展區「臺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以及公部門的「海洋教育中心」為主題,設計四份學習單,且以「探究」之精神進行設計,強調不只眼看、手做,還要能動腦想。

然而在無解說的情況下,該如何完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指引使用者建立正確的知識與有效學習並不容易,因此需做好內容的「引導性」,利用線索鼓勵學生思考並找出解答。

如下圖,此單元為配合臺灣水域館的「高山溪流生態」展示缸所設計,由於此展示缸旁放置著「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模型,因而導致參觀遊客常會認為缸內「都是」臺灣櫻花鉤吻鮭。實則不然,缸內不僅鮭魚數量偏少,甚至沒有一隻是臺灣櫻花鉤吻鮭,而是俗稱的虹鱒(麥奇鮭)。當確立此概念後,便開始設計引導的活動:

第一階段:由學習單上方的外觀繪製,使操作者注意到「嘴型」與「身軀斑點」兩項特徵。

第二階段:透過觀察找出展示缸中的鮭魚,使其注意力由模型轉移到真實的生物體,並增加參與者的成就感。

第三部分:透過重點提示進一步的查覺到缸中並不存在臺灣櫻花鉤吻鮭,最後用小知識進行解答,完成完整的探究內容。



為了培養探究的能力,「先備知識」的確立與「推論批判」的能力尤為重要,例如:你很難讓剛學會「壓力」概念的孩子去理解「亨利定律」,這不僅會導致探究失敗,更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的挫折。因此手冊設計跳脫「全民教育」的概念,採因材施教的設計,並分為國中與高中兩種難度,國中偏向現象觀察,而高中則強調較抽象的邏輯推演,但兩者皆是希望參與者建立探究與科學思維的習慣。(如下圖一、二)

圖一 國中難度:配合館外海堤平台,觀察後灣水域的潮汐變化與紀錄


圖二 高中難度:配合館內生物,推理適應上的演化現象

活動概念:與生活結合,讓學習不再枯燥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提出過「教育即生活」,也就是教學必須「生活化」,才能使參與者感同身受。「與海共探手冊」以此為出發點,設計出多種單元活動,讓參與者了解生活中不被察覺的現象往往蘊藏著學理知識。(如下圖)

企鵝的保暖現象和冬天穿著羽毛衣的狀況何其相似

除了讓參與者有帶入感外,如何讓遊客能主動學習、完成活動尤為重要,單元的趣味性可能無法增加參與者的科學知識,但是卻可以提供在活動過程中的趣味性,例如下頁「海神的謎題」學習單元,透過連結「世界水域館」展示區的先後順序,將會得到一個圖形提示,接著利用這提示進行解謎遊戲,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同時也以情境喚起參觀者的興趣。詳細內容見下圖:

詳讀海神的謎題,並找到解答提示


館校合作:讓學習歷程檔案更豐富!

108課綱希望改變過去考試取向的風氣,因此除了考試成果外,更重視學生的多元表現。透過學生自行建立學習歷程檔案,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以此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是課綱的新概念。因此海生館在「與海共探手冊」的設計上具有「認證章」之機制,讓學齡參與者在完成之後能夠帶回學校建置學習歷程檔案。

此外,傳統考試引領教學的概念下,在課本之外的補充教材往往被學生與老師所忽略,也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偏食」的結果。雖然目前教學風氣慢慢扭轉,但是如果說補充教材能切合學校端正式課程的需求,這樣的改變對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何嘗不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此在手冊的設計上我們特別聘請自然領域中各科的專任教師,透過第一線的教學經驗做連結,於單元活動上作發想,進行一次跨界合作,此次合作並非把學校課程拉至校外,換湯不換藥,而是先呈現「奇妙的生物特色」引起興趣,藉由到博物館「實地參訪」,「觀察」並了解其基礎現象,當回到學校後即可與課堂上所教授的「原理」彼此扣合,讓孩子建立從觀察到原理推導的「系統性思考能力」。

本館巨藻缸體深度達10公尺,飼育員每天都要下潛進行缸體清潔,因此每個月都要做例行的身體檢查以避免潛水夫病,是設計此單元的靈感來源

好消息!!

即日起至118日海生館將開放3400本手冊供高中職學生免費索取,詳情請洽科教組楊先生(08-882-5001#5502),或上網站查詢!→索取網站

 

註一:Bucaw, G.E.(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Walnut Creek, CA: Alta Mira Press.

註二: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 教育活動。臺北市:文建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