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海洋女力站出來!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繪圖劉晏余海生館出版中心

 

本次主題的發想,得從筆者去年參加了海生館研究人員的會議開始說起。當筆者試圖從那些深奧的專有名詞中整理出頭緒時,赫然發現,海生館裡研究人員的組成可說是「陽盛陰衰」:在26位博士級研究員中,竟然只有4位女性研究人員(可喜的是今年海生館又增加一名女性研究員)。這樣懸殊的比例,不禁讓我感到些許驚訝,想問問:「科學界的女生在哪裡?」。而這個問題,也是近年來許多媒體都想了解的議題,包括如《國家地理雜誌》、《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都在這幾年做了相關議題的探究。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自1901年以來,96.7%的諾貝爾獎得主為男性,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也只有不到30%的科學研究人員為女性。雖然我們知道,科學界中一定有不少表現傑出、值得我們學習的女性科學家,但可惜現實往往讓人失望:擁有名號,創下斐然成果的女性科學家,明顯比男性科學家的比例低。就一般大眾來說,多數人叫得出名字的女性科學家,仍只有「居禮夫人」一人(且許多人甚至並不知道她的本名瑪麗.居禮 Maria Skłodowska-Curie)

 

根據「科技部科學技術統計要覽等相關統計資料」指出,全國高等教育部門研究人員男女性別比例約 6733;申請科技部專題計畫男女性別比例約 7624,顯示出在臺灣女性研究人員還有許多發展空間(註一)。那麼,造成這樣的性別比例差距的原因為何呢?

 

懷著這樣的疑惑《奧秘海洋》編輯團隊決定從海生館開始,訪問相關老師們。在採訪前設計問題時,當然多少也帶點預設立場。臺灣傳統觀念上認為「女生不要念太多書」、「女生的邏輯能力比較差」等,而某些觀念當然也影響了學生選擇文理組的決定。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陳婉琪教授就曾針對「高中生選組原因」寫了一篇論文,探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與思考脈絡。研究指出除了個別能力與外部因素以外,社會上流傳的「男生適合唸自然組,女生適合唸社會組」,也確實會影想學生們在選組時所做的決定(註二)。在採訪前,編輯組也設想了一些問題,企圖引導出研究人員們「苦大仇深」的求學經過,沒想到結果卻讓我們十分驚訝。大部分的老師們進入海洋研究領域多是因為興趣驅使,雖然有時會因為研究的關係而犧牲掉一些與家人共處的時光,但多數的時候她們都嘗試在工作與生活中尋找平衡點,從讀書到工作的路上也都獲得家人的支持與體諒。

 

在我們與女性研究人員們的訪談內容中,發現她們對於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內容,有巨大的熱情,也為自身領域持續努力與奉獻,這些特質當然並不僅出現在女性研究人員身上,男性研究員身上亦有這些特點。社會上當然會對女性們有一些約束,但社會上也同樣對男性有相當的期待。

或許,當我們在討論性別議題時,不應粗暴地將其一分為二,相互對立,而是要先講求「尊重」,尊重男性與女性不同的問題,尊重每個人的專業,尊重所有人的基本人權,畢竟,適才適用、互相尊重才是正道!

最後,也期待未來看到更多女性加入海洋研究的領域中!

 

註一:資料來源於〈科技部性別平等推動計畫(108111 年)

註二:參考自〈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 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一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