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美足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 技士
「斑竹狗鮫」俗稱狗鯊或狗鮫,跟鯊魚一樣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有斑紋,常在珊瑚礁岩或石縫中棲息。
斑竹狗鮫的繁殖方式為卵生,牠們卵叫做卵鞘(圖1),卵鞘的外型奇特,呈深褐色豆莢狀,表面偏光滑有如半透明的「時空膠囊」,可以瞧見小狗鯊在內發育的過程,也彷彿是個太空艙,搭乘著太空生物降生地球。每個卵鞘都是VIP的設計,裡面只有一個受精卵,只會孵出一隻狗鯊寶寶。
【圖1】將卵鞘的厚外膜剝掉 便於透光觀察照顧 (陳玟心攝) |
【圖2】卵鞘中的狗鯊寶寶 需要吸收圓形卵黃囊的營養維生 (蕭美足攝) |
當鯊魚媽媽產卵時,會尋找安全、危險性較低的區域來產卵,而且還會分泌絲狀物將卵鞘連結固著在礁岩或基質上,避免被強勁的海流沖走或是防止掠食者的破壞。
牠們的求偶行為非常特別,雄性的狗鯊會想盡辦法咬住雌性的胸鰭並將身體翻轉,讓母魚產生暈眩,進而固定姿勢來進行交配,斑竹狗鮫的個頭雖然小,但還是有著鯊魚粗暴的天性,既激烈又直接。
繁殖期間飼育人員會仔細觀察卵鞘,只要發現卵黃完整、胎盤也很明顯的卵鞘,代表受精成功,飼育員會使用剪刀將黏附在基質上的絲狀體剪斷,並將卵鞘(受精卵)移放到孵化缸中進行孵化,以控制及確保合適的水質、水流流速及溶氧量。
一般母鯊產出來的卵大概經過半個月左右,小鯊魚就已成型,此時可以觀察到小鯊魚有著大大的卵黃及小小的身體,隨著卵鞘內的小鯊魚吸收卵黃慢慢長大,卵黃囊會逐漸變小(圖2~4),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小鯊魚把卵黃吸收後,小鯊魚便會用頭部從卵鞘邊緣猛力擠出開口鑽出來脫離卵鞘。
【圖3】6週大的狗鯊寶寶 (施辰翰攝) |
【圖4】12週的狗鯊寶寶體型越長越大 |
在海生館飼育照顧下的卵鞘,如果發現鯊魚寶寶在卵鞘內的發育狀況不佳,會小心劃開卵鞘,將其放置在溶氧量高的海水中以增加存活率(圖5)。
【圖5】如卵鞘內的狗鯊寶寶狀況不佳, 便會小心劃開卵鞘,將其放置在溶氧量高的海水中特別照護, 以增加存活率。而在人為環境發育的狗鯊寶寶, 可看到其身體漸長而卵黃(白色圓球狀延伸物)漸漸縮小。 圖左下為空卵鞘(蕭美足攝) |
繁養殖領域 互別苗頭
水族生物的繁養殖是一門大學問。在海生館裡,公部門研究上的新發現與水族管理部門的繁養殖工作制度、經驗、數據一直不斷在累積。二者之間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尤其在海洋生物繁養殖知識的接軌、轉移與傳承對一個BOT的博物館而言,其實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生命教育題材。
海生館自89年開館迄今,總計已完成至少167種人工繁殖紀錄(珊瑚86種、魚類56種、其他25種),其中有39種是由BOT廠商(海景公司)所完成,而斑竹狗鮫就是本館繁殖最成功的鯊魚之一。
每年的5-10月,是牠們的繁殖產卵期,在珊瑚王國館船艙以及船長室展示缸裡都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蹤跡,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牠們的交配行為或是狗鯊媽媽產卵的畫面呢!
我想養狗鯊,您可以幫助我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