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孵蛋的巴布亞企鵝(張祐嘉攝於南極) |
文/林乃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計畫助理
在人類社會中,常聽到許多爸爸或媽媽茹苦含辛的把年幼子女拉拔長大的故事,其過程艱辛令人眼匡泛紅,對於親恩偉大感動不已。在蔚藍的海平面下,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更是險峻,時時刻刻都可能生離死別。有父母照顧的海洋新生兒真是獲得上天特別的恩寵。
其中有名的例子就是甲殼類的螃蟹媽媽,會將卵抱在腹部,時時刻刻煽動尾部使其氧氣與水流交換,有時需整理卵將不健康的卵移除,以免感染其他健康的卵,並需要時時注意週遭狀況,危險時要帶著卵團逃離現場。
抱卵的母蟹會時常清潔卵團,並確保有足夠的氧氣。 (何平合攝) |
螃蟹媽媽有時需要抱卵數個月之久,這樣帶球跑的辛苦真的也許只有母親才能體會了。當然另外還有章魚也是單親媽媽照顧卵的代表之一,「船蛸」科的母章魚會分泌極薄的體殼,並將卵串收藏在體殼中,章魚媽媽無時無刻包覆著體殼,有時一邊游泳一邊還要照顧裡面的卵等其孵化,更有科學家發現某些類群章魚媽媽在顧卵的時期是不進食的,這樣偉大的母愛真令人感動。
章魚中的船蛸科會利用很薄的體殼孵育章魚寶寶 |
近幾年鯨魚的研究中更發現虎鯨是媽媽在照顧整家人,虎鯨爸爸在交配後就會離開族群,虎鯨媽媽帶著小鯨魚至長大,成年的虎鯨甚至在與別家母虎鯨交配時,還有媽媽在旁邊,這樣的媽寶如果在人類的世界裡想必是會被另眼相看的。
當然除了單親媽媽,在海中某些生物是單親爸爸獨立照顧幼小的後代,最有名的就是海馬爸爸了,母海馬會將卵產在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小海馬就住在爸爸的育兒袋裡直到將卵黃的養分利用完後,才會從育兒袋中出來。海龍是海馬的近親,但海龍爸爸卻沒有育兒袋,怎麼辦呢?海龍媽媽就直接將卵黏著在海龍爸爸的身體表面,但海龍爸爸要更費心地保護卵的安全與清潔,並在快孵化時移動到安全的棲地讓小海龍可以順利長大。
海龍爸爸的體表黏著魚卵直到孵育出海龍寶寶(林清哲攝) |
在珊瑚礁區潛水時常會看見洞穴中有種嘴巴鼓鼓、滿口小魚或魚卵的魚爸爸,牠不是要將卵或是魚苗吃掉,而是在保護他們,這就是天竺鯛爸爸,這種特殊的行為稱作口孵,甚至已長成魚苗時,還是會因掠食者的靠近,通通躲到天竹鯛爸爸的嘴巴中。
天竺鯛爸爸將卵含在口中孵育,看起來嘴巴鼓鼓的(林清哲攝) |
除了魚類以外,遠在南極的企鵝爸爸可是會幫忙孵蛋,在小企鵝破蛋而出之後也是由企鵝爸爸守護著,企鵝爸爸們集體相依偎著抵擋南極冷冽的風雪,讓小企鵝可以保暖又不受到攻擊,當然企鵝媽媽也是很辛苦的外出抓魚,帶回來給小企鵝吃。
雙親一同照顧後代的現象在海洋生物習性中相當常見,生物給予後代較多照顧,勢必會增加其存活的機率。提了這麼多海洋生物照顧後代的習性,我們也當反思,為著曾受到的親情照顧而感恩,相信這是對於這份親情最好的報答,對於孕育生命的大洋,也應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