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臺灣新紀錄物種介紹—麗頰低鼬鳚(ㄨㄟˋ)


上兩圖─麗頰低鼬鳚新鮮樣本照


文圖╱何宣慶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 副研究員

鼬鳚目包含相當多的物種,同時也是少數能擴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一群魚類。牠們出現在淺海珊瑚礁區、淺海砂泥底乃至陸域的淡水洞穴以及深海近八七千公尺的深海。

牠們的體態相當多變,從粗短到細長都有,小至數公分,大至超過一公尺,部分物種甚至沒有眼睛。不僅如此,牠們也演化出魚類罕見的體內受精及胎生的特性。

偶然之下,我們在東港漁港的下雜魚堆中找到一公一母的鼬科樣本,牠們屬於胎生中的深鼬科,經鑑定為麗頰低鼬鳚 (Cataetyx lepidogenys)




這個物種之前僅於日本及菲律賓曾有記錄,且樣本相當少。我們所獲得樣本狀態佳,除了補齊了這個物種在西太平洋分布的缺口外,同時也提供了新鮮狀態下的外觀色澤等珍貴資訊。

西太平總共有三個低鼬屬物種,分別為產於夏威夷群島的夏威夷低鼬、產於日本的扁吻低鼬以及上述的麗頰低鼬麗頰低鼬是目前這個屬在臺灣唯一的紀錄,是否有其他兩種,仍有待調查。

麗頰低鼬與其他兩種主要差異在於體長較短,背鰭及臀鰭數較少,以及胸鰭數或脊椎骨數上的差異。臺灣的兩個樣本具有75-79背鰭鰭條、52-54臀鰭鰭條、21-24胸鰭鰭條以及43-44節脊椎骨,第一鰓弓具有3個發達的鰓耙以及15個小齒落。新鮮時體色灰白色或灰褐色。背鰭、臀鰭及胸鰭略黑。

因為這是胎生物種,所以雄魚具有發達的生殖器,從圖示可見雄魚除了有勾狀的陰莖外,基部也有兩對板狀軟骨,可以用來協助受精以提高成功的機率。

麗頰低鼬鳚雄魚交接器繪圖(李佳蓮繪圖)


【註】本物種之正式紀錄已刊登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之海洋生物學刊Platax13(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