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跳躍的飛旋海豚(陳玟心攝) |
文圖╱蕭美足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 技士
運動三兄弟-肌肉、神經、骨骼
在策展過程中,經常要思考如何利用與時俱進的相關科技,讓民眾更易了解特展傳達的內容,尤其是科學內容。此展即是利用製作簡單易懂的動畫讓民眾「看懂」肌肉、神經、骨骼是如何運作,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會發出指令,如何透過神經傳導,使肌肉收縮,牽引骨骼產生各式各樣的動作。
生物因為構造的不同而有變形運動、鞭毛運動、纖毛運動和肌肉運動等。像變形蟲和白血球就是靠有方向性的細胞質流動變形達到運動的目的。眼蟲和精子的運動構造是鞭毛,草履蟲游動和雙殼貝濾食是纖毛運動,魚、蝦、蟹、貝的移動就是典型的肌肉運動。
藉由動畫影片、模型與標本詳細為民眾介紹運動三要素。 |
行走利器知多少
游泳、爬行、步行和跳躍是不同的運動方式,魚兒全身飄浮在海水裡的運動我們稱之「游泳」;海蛞蝓、陽燧足用身體腹部與海底接觸、趴著移動的運動叫「爬行」;蝦子全身只有腳和海底接觸這是「步行」;用口蓋點地使力讓整個身體短暫離開海底的運動方式叫「跳躍」,這是鳳凰螺出其不意的逃命招式。
海洋生物因運動方式的差異,所以我們對於運動的組織器官也有不同的稱呼,例如游泳的運動構造叫鰭、走路的是腳、抓東西的是手,但海星和章魚的手也有行走的功能,所以是手也是腳,叫做腕足,英文稱之為Arm。
若足部依外形區分,也有不同稱呼,例如雙殼貝的腳像斧頭就叫斧足,多毛類的腳是身體二側向外的凸起,故名之為疣足,棘皮動物的管足也真的像根管子。
而全身被外骨骼包覆的螃蟹是鐵甲武士,牠們有五對腳,第一對特化為螯,稱為螯足,可捕捉、撕碎食物,第二到第五對是步足,但梭仔蟹類的最後一對步足就特化成寬扁的泳足,關公蟹類則是第三、四對步足特化成鉤狀,用來背負貝殼、石頭、葉片,甚至是海綿來偽裝自己。
海洋生物游行方式大不同,在本特展中,民眾可以深度瞭解牠們的運作機轉。 |
魚兒魚兒水中游
魚兒魚兒水中游主要著重在魚類的游泳構造,展示設計上利用各種魚類的外觀構造形狀剪影當底板基調,介紹魚類的「鰭」,不論是背鰭、臀鰭、尾鰭、胸鰭、臀鰭…等等,民眾都可以先根據展品標本的觀察,然後在「行‧
形‧ 型」DIY遊戲中動手做出屬於自己的圖樣。根據志工的觀察,國高中生大部分會停留於此區,而家庭親子則會停留在在此區塊中的「繪圖互動區」。
規劃之初,評估該使用何種媒介時,即以「形」+「行」為其特色,把此區定位成基礎知識的傳遞,且考量空間(擁擠程度)與後續的維運,並未讓特展走向過度娛樂化。
互動裝置的設計,以安全、減少人力經費及確保耐用為原則。 |
游泳推進方式、體型與泳速
本區著重在脊椎動物(例如:魚類)與無脊椎動物(螃蟹、貝類)的游泳推進方式、泳速及群游。
除了詳細介紹魚類主要游泳推進方式外,並介紹了蝦蟹類的游泳方式及軟體動物中頭足類的爬行、噴射、划行和水母型律動。
此區域最受歡迎的是泳速比一比互動裝置:您可知道美國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Fred Phelps II)是游泳賽的世界冠軍,這7.2km/h的泳速比起海中快車手旗魚的極速(110km/h)和平速(50km/h)、黃鰭鮪的泳速(40-60km/h)、或是海豚的泳速(30-40km/h)實在差太多,但與寬扁的比目魚、細長的裸胸鯙和圓滾的河豚這些「老爺車」的0.6-1.5km/h相比,還不賴呢!
泳速比一比互動裝置,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會在這裡跟海洋生物飆一下速度。 |
不友善環境,窒礙難行!
每一種海洋生物都面臨到各式各樣的環境與生存問題,游行特展以「闔家平安」作為結尾的目的是希望能喚醒大眾,還給海洋生物(不只是海龜)一個友善的游行環境。
此區內容是以海生館海龜收容中心的案件為主題,我們曾自收容海龜身上取下來刻有「闔家平安」的3塊金屬片,這些金屬片是因為民間信仰為祈求平安而在海龜龜殼上打洞穿入的,但這些「闔家平安」的金屬片在海龜游動時,卻會不斷摩擦到後腳及背殼,而造成刮傷導致皮膚潰爛。
除了呈現海龜的議題外,此區也展示臺灣水泥化的海岸與道路、垃圾及汙染等,不僅破壞了景觀,更剝奪壓縮許多海洋生物生物,例如蟹類的生存空間,特別是河口與河川兩岸的過度開發,使陸蟹的家園一再受到壓縮;而寄居蟹在野外也無堅硬的貝殼可住,造成寄居蟹揹著無保護作用的保特瓶蓋、塑膠玩具在海邊四處爬行的怪異現象。
展示以「行」字為主軸,用不友善環境、窒礙難「行」作結尾。 |
用「行」字貫穿特展的軸線
民眾乍看到特展主題為「游行」,還以為是要去「遊行」呢!
其實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裡面有著令人反思的問題,那就是路權的概念在現實的海洋世界裡存不存在?
反映在海洋生物的世界裡,大家可瞭解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嗎?
我想如果海洋生物能發聲的話,應該不止魚兒有話要說!海龜、海洋哺乳類也都很想大聲吶喊:還我一個友善的洄游環境!但現實情況是不管是飛魚、鮪魚、鯊魚、鯨魚、海豚、海龜…等,在游行(迴游)的路上遇到的是大型廢棄的漁網、油污、漂流的塑膠垃圾…等等,阻礙了迴游(游行)路徑。
人類交通受到阻礙時,也許花點時間迴避一下就沒事了,但是在海洋生物的世界裡,卻會因此而喪命!而肇事者往往是人類,這些現象反映出人類對海洋生物「路權」觀念的模糊與漠視,由上述可知海洋生物在面對生存「行?」、「不行?」時,與人們的活動緊緊相依!
海生館期藉「游‧行-海洋生物移動不設限」特展,讓民眾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奧秘,以及凝聚珍惜海洋資源的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