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走入「巨鯨之路」,重現藍鯨之影

 


藍鯨骨骼標本以下潛姿態呈現在民眾面前(林清哲 攝)


文-海生館展示組 潘培藝

2023年末,海生館迎來了開館以來最巨型的館藏,同時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動物──藍鯨的骨骼標本,牠佇立於海生館「世界水域館水溶溶大廳」上方,以下潛姿態呈現於世人眼前。

這座藍鯨骨骼標本製作與展示皆不容易,從前期生物解剖、骨骼前置作業,到後期的骨骼修復、組裝至吊掛展示,總耗時3年多的時光。因此館方賦予標本「重生」的意涵與概念,透過名為《巨鯨之路》的骨骼標本展覽呈現在大眾面前,期望藉由牠的遭遇,使大眾了解海洋所面臨的潛在危機。

這是臺灣首次記錄到藍鯨擱淺,也是國內首座藍鯨標本,因此海生館亦期望透過鏡頭,記錄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透過邀請簡毓群導演拍攝的《巨鯨之路》紀錄片,以2020年發現生物擱淺為起點,拍攝骨骼標本修復至2023年末完成吊掛的全部過程。企盼民眾透過骨骼標本知曉藍鯨的遭遇,並以影像述說藍鯨重生於海生館的故事。導演也特地前往東帝汶、美國西岸等地,拍攝藍鯨悠遊於大海中的美麗姿態,這些難得的景象,也都被收錄在影片之中。

本文將透過講述紀錄片的四大主軸,讓民眾了解這部影片想傳遞的訊息。



前往美國加州拍攝到北方藍鯨母子對(簡毓群 攝)

當藍鯨上岸後

2020年初,臺東縣長濱鄉海灘擱淺一頭明顯死亡的巨鯨,其體型消瘦,部分身體已開始腐敗,下顎關節與眼眶附近被一條巨大的尼龍繩索纏繞,讓人怵目驚心。為了瞭解牠的故事,鏡頭完整記錄了政府單位、研究機構與民間團體通力合作,將此頭巨鯨搬運至國立成功大學鯨豚研究中心解剖的過程。影片裡可以看到牠的皮下脂肪不到兩公分,關節處軟骨組織比例高,骨質疏鬆,各項指標都顯示著牠正處於生長期,是個年輕個體。解剖過程中,學者發現生物主要的肌肉群已徹底分解,因而推測牠已在海上漂流一段時間後才到臺灣。後續經過DNA比對後證實,牠來自於南太平洋,這也是臺灣有正式紀錄以來的首頭藍鯨。

為了能典藏展示這頭珍貴的藍鯨骨骼標本,也期望推動後續的研究價值,海生館積極爭取藍鯨骨骼標本的所有權,並與海洋保育署、國立成功大學等單位簽定「藍鯨骨骼標本合作備忘錄」(MOU)。為了不讓珍稀標本只存在於實驗室進行研究,並落實海洋科普教育的意涵,海生館提供了完善的展示場地,希望藍鯨故事能駐足在每個進館參觀的民眾心中。

採訪日本古生物學專家長谷川善和對於本頭擱淺藍鯨的看法(潘培藝 攝)


恆春半島有藍鯨?

臺灣四面環海,我們幸運地可在夏天的花東地區的海上目擊鯨豚們躍然海上的英姿,也不幸地不時聽聞臺灣西岸傳來鯨豚迷航的消息。近年來考古學者也發現,位於恆春西臺地的恆春半島有大量海洋遺跡。經過板塊推擠下,陸域與海底所沉積的化石漸被挖掘,並在現今的高位珊瑚礁發現海膽化石與貝類的痕跡,甚至曾經出土過大型鯨骨的化石。

此外,恆春半島也曾是日治時代捕鯨產業的聖地,從文史資料中可讀到,過去南灣沙灘曾是捕鯨船上岸的舊址,曾經捕過大翅鯨、抹香鯨甚至是藍鯨!位於半島最南點的鵝鑾鼻燈塔旁,在1930年時曾是神社,而神社外的鳥居居然是以藍鯨的下頷骨與胸骨打造而成。種種證據都顯示當時捕鯨產業的盛行,然而在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限制下漸漸式微,眾多的歷史資訊都顯示著恆春半島可能曾經是最常見到鯨豚的地方,然而在眾多威脅下,牠們也只能緩緩地消失於這片海域。

首映會邀請紀錄片導演簡毓群前來分享拍攝過程中的故事(林清哲 攝)

藍鯨與大海的危機

海洋危機不只存在於歷史,現存的問題也將會影響到未來的海洋環境。紀錄片中透過本頭藍鯨的案例,藉由尼龍繩索探討目前海洋廢棄物對於環境的眾多影響,以及告訴民眾如何避免傷害大海與保護海洋的基礎知識。此外,也採訪了海生館內研究環境毒化物的學者柯風溪老師,與研究微塑膠的陳德豪代理館長,以藍鯨體內的毒化物累積延伸探討海洋汙染帶給高端獵食者──鯨豚的影響,以及未來牠們可能遭遇到的危機。

日籍山田格教授與臺灣專家學者討論骨骼修復的正確性(展示組 提供)

重生:再現藍鯨

鏡頭最後聚焦至藍鯨骨骼。在當時擱淺的背景下,藍鯨可能已在海上漂流一段時間,學者推測牠有可能遭受過撞擊,加上牠的骨骼未完全鈣化等等,種種原因都造成修復過程中的難題。包含碎裂成一百多片的頭骨,年輕個體導致骨骼嚴重出油與變形,要逐一瞭解這些狀況並解決問題絕非易事。除此之外,對於生物的各類科學正確性也是海生館努力追求的目標,要如何正確地組裝骨骼與還原藍鯨在自然中的姿態,更是本次重大挑戰之一。

為此海生館邀請了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山田格(Tadasu K. Yamada)名譽研究員與專精古生物學的學者長谷川善和教授來臺指導。在山田老師來訪期間,在與眾多學者討論後,間接證實了藍鯨頭骨兩側非常態性的缺刻,就是擱淺時纏繞在藍鯨嘴部與眼眶部位的繩索造成的,而透過骨骼發炎增生的跡象,學者們也推斷這條繩索有可能已經纏繞藍鯨多時。

藍鯨本應在無垠大海恣意悠遊,作為目前世上最大的動物,最終卻無法逃脫人類的迫害、氣候變遷、海洋汙染等因素,而面臨瀕臨絕種的命運。藉由藍鯨骨骼標本修復後的公開展示,這頭藍鯨以生命為代價,讓民眾理解保護海洋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域都是刻不容緩的。

紀錄片帶我們看見海洋巨獸──藍鯨的壯麗與脆弱。影像不僅僅只是說明藍鯨擱淺事件的全紀錄,同時也揭示人類是如何破壞這片美麗的海洋。這是一堂帶有警世意涵的環境教育課程,本部紀錄片也將於海生館官方頻道與OTT平臺同步播映,請有興趣的讀者持續關注海生館官網,並期望通過這部影片喚起民眾對於海洋保育議題的關注,促進對這些海洋生物的理解與尊重。

本紀錄片特別感謝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化石先生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部航港局鵝鑾鼻燈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華鯨豚協會

山田格、王浩文、王建平、念吉成、長谷川善和、林俊聰、林景文、姚秋如、陳心怡、郭育紋、陳淑娟、張鈞翔、黃向文、楊子睿、楊瑋誠、賴秀玲、蕭語富(依姓氏筆畫排序)

點連結觀看精華版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