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海洋教育在路上──探究手冊三年成效回顧

 

12020年出版之《與海共探手冊》

文、圖-海生館科教組  楊士德

2020年是個特殊的一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又稱108課綱)正式上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創館20週年,以及為了科學教育普及化,教育部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共同推出第一屆「臺灣科學節」系列活動,以寓教於樂的內容激發民眾對科學的興趣。在這一年中,海生館積極地挖掘博物館的新定位,並思索科學教育還有哪些形式,以此啟發學子對海洋生物的好奇心和想像力。108課綱的課程發展指引中提出,老師在為各學習階段的學童設計課程時,應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和方法,從而引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並能主動「提出問題」。

不同於過往注重「能力指標」,以考試成績作為評斷學生學習成效的標準,新課綱為了讓學生能適時代與科技的變遷,因此不再將成績當作衡量學子表現的唯一方式,而是更注重學習者們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適應變化日益加速的環境,這也是此次新課綱的改革重點。在新課綱中,學習者透過累積學習歷程檔案,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並展現其個人特質與能力發展,從而完善專屬於個人的學習方式及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新北市新莊區新泰國民小學,在課堂上以手冊進行教學

2020年,為了因應108課綱,本館推出了全國第一本以「探究」為主要精神的學習工具書《與海共探手冊》,以本館前場水族展場的「珊瑚王國館」、「臺灣水域館」、「世界水域館」,以及公部門後場的「水族中心」、「標本室」與「濕地公園」中的生物與展示為設計核心,牽引出希望學生習得的海洋相關知識,並透過有趣的互動問答,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本手冊有「設定特定學齡難度」、「與生活經驗結合」與「包含多種學科領域」等特點,以紙上大地遊戲的方式,讓民眾在海生館遊玩之餘,也能不知不覺中「自主學習」。

第一版手冊以新穎的互動設計與跨領域的學習內容,廣受老師與學生好評。因此我們也乘勝追擊,在2021年推出了第二版的《與海共探手冊系列─解密海藥》。新版手冊中,我們保持了希望學生藉由實作習得知識的核心理念,只不過這次我們嘗試將海生館內享譽全球的研究以科普語言轉譯,並讓海洋知識走出博物館,遨遊到高中課程之中。新版手冊不再限於海生館的參館動線,而是透過老師在課堂裡講述知識,並以海生館的研究例證,讓學生們理解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如何應用在實際研究上,從而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直至202310月止,共探系列出版品共計領取約2,512冊,其中觸及之教師人數約248人,願意申請並進行授課使用之學校有國小2間、國中3間、高中6間及生物學科中心。

「教育當自有中發展」,建立經驗連結達成有效學習

誠如上述,海生館作為博物館,肩負推廣臺灣海洋知識的使命,除了透過生物展示啟發民眾對海洋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順應教學趨勢進行改革,把海生館的教育資源帶入國小或中等教育端中,真正落實「親海、知海、愛海」的教育理念,而這也是我們2020年時製作手冊的初衷。

在著手設計手冊之前,我們也要先對教學現場進行初步了解,對於教學者而言,一堂好的課程需顧慮到許多層面,例如:教學內容是否緊扣教學核心目標、課程是否具延續性、學習者具備哪些先備知識與學習需求等。不同年紀的學童適合的教學方式也不同,如低年級學生需利用遊戲引起其興趣、高年級生專注度較高,能夠安排較長的授課時間,講述較複雜的內容。老師們在引入外部課程前,首先得思考其是否能融入正課中,也因此如何設計出一套讓教學者願意在課堂上使用的課程,對開發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我們分析博物館教育(非正規教育)與學校教育(正規教育)的差異後可以得知(圖3),博物館教育有較高的自願性、自導性、休閒性與多元性,並且為終身學習導向。而學校教育則受限於需在短時間內有效率地建立知識,故往往採用講述式教學,省去引導、探究與讓學生沉澱思考的時間。學校教育重視「知識獲取」,而博物館教育則重「體驗探究」,兩者究竟要怎樣進行融合呢?

3:學校教育知識獲取為主,探究為輔,與博物館教育恰好相反

從近代教育學巨擎約翰·杜威 John Dewey 的著作也許可以找到解答,在,《經驗與教育》中剖析了教育長久以來的爭論:「教育當自有中發展  (development from within),還是從無中形成   (formation from without)?」傳統的教育主張後者,經由教育讓學生從零概念到獲得專門知識;而前者則認為教育的價值不在於傳遞某一特定的知識或技能,而是令學習者有豐富的學習經驗,並在過程中自我驅動,誘發理解與學習(圖4)。

4:學習應建立於學習者的經驗之上

海生館希望藉由提供學生海洋生物或海洋科學現象的知識,幫助學習者連結自身經驗,從而獲得啟發。簡而言之,藉由生活體驗引發思考,並達到學習目標,就是這本手冊能打入校園的成功關鍵。

「趨勢改變教育,教育引領趨勢」,手冊問世至今已3年,讓我們回想過往,展望未來。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也訪問了幾位使用手冊教學的老師,從他們的分享中,讓讀者知道海生館這幾年如何與學校端合作,而學校教師又是如何從認可手冊、到願意把手冊用在部分課堂、直至最後將手冊重新編寫,並融入學校端之校本彈性課程的過程!

新北市新莊區新泰國民小學─陳怡萱老師

本校於111學年度打算以海洋課程作為校訂課程,當時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官方網站看到可以免費申請索取手冊,故毫不猶豫就申請了一批,後續也很謝謝楊博士願意北上於本校進行探究手冊的教師研習,指導新泰國小的教師們如何使用。

其實我一開始在使用手冊時就跟一般學生一樣,希望從中獲得正確答案,但是當時楊博士告訴我,這手冊的設計初衷就是讓學生慢慢地隨著鷹架搭建進行學習體驗,答案都在手冊內容中,只要慢慢閱讀就可以完成手冊。

雖然我沒要到答案,但是我能深刻的體驗到這本手冊的用心,確實如楊博士所說,循著脈絡一步一步完成學習單的內容。

於是我也把這種體驗教授給我們的孩子,學生就像是海綿,只要正確引導,成長就非常迅速,在過程中讓學生把握到探究、問問題、反思的能力尤為可貴,最後更感謝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一本這麼棒的學習手冊。

新北市新泰國小教師研習

臺中市立四箴國民中學─林雅姿老師

由於本校2022年前往海生館辦理畢業旅行,故當時幫學生集體申請了手冊,打算配合參觀海生館時使用,並且也提早申請了探究手冊主題的教師研習,在過程中自然領域的老師認為該課程蠻適合進行後續校本彈性課程的開發,於是開始有了這次的念頭。

相較於一般學習單透過畫面、影片探究,該手冊讓學生利用自身經驗聯結知識面的方式非常獨特且直接有效,也省去授課端老師需要不斷的思考例子進行佐證的過程。在知識學習與探究體驗間取得平衡點,我覺得是可以作為多數非正規場域的教材編寫範例。

林雅姿老師以手冊為主題於四箴國中進行授  


屏東縣立恆春國民中學─蘇怡雯老師

2022年暑假我參加海生館舉辦的雙語教師研習,活動中得知學校可以申請《與海共探手冊》融入課程。楊老師實地到恆春國中,仔細分享手冊中的各個主題。開學後我將手冊與跨域美感計畫開設的社團相互融合,帶七年級學生認識「企鵝」!結合SDGs目標和南極環境保育,讓學生微觀企鵝羽毛結構,了解其墊腳尖走路的原因。在美感計畫的成果發表中,讓高屏各校看見恆春半島館校合作的亮點特色。2023年雖然學校不再申請計畫,但我持續開設社團課,並持續使用手冊。

這學期初我嘗試「鯨豚」單元,與楊老師討論適合的影片和教學資源。後續也有音樂老師延續海洋議題,一起設計課程。連串嘗試後,楊老師親自到校入班應用手冊教學。帶七年級同學反思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包含氣流的原理、冷氣凝結乾燥的原理等作為開場。選擇「巨藻」單元,深入淺出地讓大家理解該物種的成因以及在台灣生存養護的不易。

很感謝海生館《與海共探手冊》,讓國中生更多元有趣地認識海洋!

蘇怡雯老師以企鵝為主題於恆春國中進行授課


成為臺灣海洋教育的領頭羊

經過3年的累積,海生館由手冊設計、出刊、推廣到調整單元,至今已邁入第4年,這本手冊就像是海洋教育的種子,藉由老師們的耕耘,在學校正式課程中開花結果。海生館將不斷地注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校有堅實的海洋教育後盾,使臺灣的教育界只要想到海洋課程就會想到海生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